建于1952年的芷江西路123弄小区,曾是芷江西路街道老旧小区中的“高富帅”,这里的房屋造型洋气,楼上家家户户有落地门窗和宽敞露台,楼下人家门前天井也是花团锦簇,小区道路十分宽阔,不少房屋还曾经是苏联专家居住的洋房,是当时闻名的“花园小区”。
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一些单位以发展经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由,在小区宽阔的道路上,陆续建造了一些简易房屋,用于堆放建筑材料、供民工休息等。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无证建筑不但未拆除,相反多数房屋被搭建单位租借给了外来人员居住。一些居民也渐渐仿效,搭建违法建筑。
“花园小区”被违法建筑破坏,令123弄小区及其相邻小区居民苦不堪言。像123弄48号门前的一长条“公”字头2层违法建筑,面积逾200平方米,住着14户外来小商贩。这一简陋建筑除了脏乱外,还严重影响本小区48号1至2楼住户,以及与之面对面紧挨着的西藏北路987弄1-4号楼1至2楼居民的采光与透风。“我嫁到这里20多年了,一家人每天都生活在光照不到、风吹不进的环境里,连衣服也只能到外面空地上拉绳子晾晒。”说起窗前的违建,刘素明一肚子苦水。
为顺利推进“无违建居村”创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深入到下属18个居民区调研,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等献计献策:只有先将单位的违法建筑拆除了,群众才会“买账”。
街道决定先拿公家单位违建集中的123弄小区开刀。该小区1700余平方米的公家违建里住着上百名外来人员。街道组建由城管、市容、公安等部门执法管理人员组成的拆违工作组,向搭违建和租赁单位表达了拆违的决心,并要求这些单位配合清退住在里面的人员。拆违工作人员还用真情感化违建户,要他们换位思考,为那些生活在没有采光房间里的居民设身处地想一想。
经过数月坚持不懈的努力,违建房搭建单位及其住户陆续搬离。123弄小区的拆违也带动了整个居民区违建的拆除,公家单位在123弄居民区内的1700余平方米违建被全部拆除。这种表率作用,受到居民的一致称赞。一些私人违建户也心服口服,拆除了自家的违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