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市委书记、市总河长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总河长应勇实地调研上海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沿江排放综合治理工作。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以赴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齐心协力守护好长江这条母亲河,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离不开长江的哺育。滚滚长江,由西向东,不舍昼夜,滋养着灿烂的中华文明。曾经“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面对生病了的长江,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6年初在重庆明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从重庆到武汉,从2016年到2018年,相隔800多个日夜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再次召开,为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板块。长江经济带首尾的江北嘴、陆家嘴区域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并和国际经济关联密切的金融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导向的一个历史性转变,标志着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其实质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上海过去100多年来水源地的变迁,实际上就已经说明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870年,上海首次水质调查发现苏州河、黄浦江都可取水,且水质优于泰晤士河;1911年,以苏州河水为水源建造的闸北水厂,由于污染严重被迫重新选址黄浦江边;1985年,上海启动实施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1992年,长江引水工程开建,黄浦江不再是上海的单一水源;2011年,青草沙水源地投产。而今,长江水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原水水源,占比达全市日供水量的70%。这既是上海人民之幸,也因为“共饮一江水”的缘故,更需要上海积极参与到长江全流域生态保护中。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围绕2021年消除劣V类水体的目标,上海深入推进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全面消除黑臭,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此外,上海还将加强固废处置管理,推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处置,规划建设一批装修垃圾、拆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泥浆集中干化设施。2017年2月,上海制定出台《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不搞大开发理念更坚决,绿色发展导向更鲜明。
上海的实践证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够做到两不误、双促进。从本质上看,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促进高质量发展,也充分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门户和枢纽城市。在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措施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加严格的政策举措,而且要注重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上下更大功夫。在有关专家看来,上海还可以利用金融优势,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带动企业、社会资本、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积极投入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