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一年,年轻人投身公益的热情脚步
朱全弟
■ 帮助云南乡村的孩子建立兴趣小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公益慈善活动
■ 李飞和孩子们在一起
■ 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公益慈善组织中的年轻人有不少是少数民族,理解当地村民的风俗,曾在非洲受过培训并在那里工作过
  ◆ 朱全弟

  云南教育系统实施的“一村一幼”的幼儿班”项目是这样的:这一年龄段的小孩没人带,培训当地农村的初中生,已婚的女性,她们有孩子了,比较稳定。在上海某慈善基金会协助云南计划的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些热心投身公益事业的年轻人。他们受过好的教育,有着善的理念与讲究奉献的人生计划,能吃苦,有见识,他们公益的脚步,甚至从国内走到国外……他们别样的人生使我感动。

  李建才:防艾宣传,幼儿教育,什么都干

  李建才今年33岁,云南大理巍山县人。瘦瘦的,戴着一副眼镜,从昆明市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下面的富宁县去看幼儿班,他一路陪同。起初并不在意,途中闲聊,他说几次参加跑完马拉松全程的活动,我就肃然起敬了。

  2007年他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学的是小学教育专业。他不想当老师,就到社会上去找工作,去考试,考过两次,有一次进入面试,但人在外地没有回去。后来朋友介绍他去一个全球基金组织,做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的防治宣传工作,范围就在云南12个边境县。他寄去了双语简历,被录取。

  开始工作,每个人发一辆摩托车,一台电脑。他拿着介绍信,去政府找人,在临沧市一人分管着10多个村子。走村串户,面对面,做沟通,如有患者,再设法转接到疾控中心检查治疗。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七点,最远一天跑300多公里。不知疲倦,周末还约上几个人骑着摩托车玩到半夜一两点才回来。第二天早晨,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新的一天的工作中去。

  摩托车,李建才驾驶着它飞向更加广阔的地方,飞向更远的世界。

  不满足不安分,做了10个月一年不到的李建才,在2008年奥运会结束不久,又去了非洲国家马拉维做志愿者。他是作为中国第二批志愿者去的,那正是该国通货膨胀最厉害的时候,学校条件更加艰苦,一个月吃不到肉很正常,三个月停电停水,只有洗漱时供水,烘面包了才来个把小时的电。网络更不用期待了,几乎过着原始生活。那是历练人生,学会忍受。2009年6月回来后,李建才去了四川凉山布拖县,从防艾到幼儿班,都管。他的同事们对他评价很高:在农村长大,不富裕,普普通通,最后成为能干的项目主管。

  杨绍奎:阿昌族的公益“明星”

  在昆明,我听到了以前从未听说的少数民族阿昌族,并且知道了阿昌族的优秀青年杨绍奎的名字。在富宁县,看见杨绍奎才知道,阿昌族只有3万多人,主要集中在保山市龙陵县一带。

  今年35岁的杨绍奎高中学历,原来是民办教师。2016年9月,他只身一人去了津巴布韦的国际基金会的学校。中国人,他一个,两个老挝人,还有来自非洲、拉丁美洲10多个国家100多人。去之前,他做了准备,突击学了一点英语,关键时刻却用不上。到了那里,没有人说中文,杨绍奎压力很大。

  每天六点起床,跑步,打扫卫生。这里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自己去做,包括种菜。同学们去养殖场背来牛粪,下面铺上稻草,再把牛粪堆好,然后上面覆压一层树叶,发酵后成为种蔬菜的肥料。杨绍奎的中国式堆肥法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有一位莫桑比克来的学员坚持不了,回去了。学校就批评他们:为什么你们30多位同学,不能帮助她留下来?这句话,意味深长。还有一件事,毕业前,他所在的一个班盖猪圈,每天去找石头,二到三个小时,树木也砍伐完毕,最后独缺水泥,那是必须花钱买的。因为没钱,这个活儿就停了下来。校长来问:为什么停工?回答:没钱。校长就说:我每天在办公室,你们为什么不来求助,而要等到我来问你们才说出来。

  回国后,杨绍奎到富宁县工作。他和他的团队,现在分管着富宁县10个乡镇的33个校点46个幼儿班的督导工作。他回一趟老家要14个小时多,先到昆明,再转乘长途大巴,路费800多元,还没算路上吃的。拿微薄工资有两个孩子的他,一年只能回去一两次。在借用县教育局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他的同事:何应丽和李荣梅,两位年轻姑娘都有非洲学习的经历。 

  一品红,灿烂了半个山坡

  2018年深秋的早上,我们从富宁县城出发去下面的两个镇,看望那里的幼儿班孩子。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第一站到了。在田蓬镇上哈坑村的蔑沙小学附属幼儿班,孩子们忽闪着清澈明亮的眼睛,齐声高喊:“老师好!”

  三到六岁的儿童是最需要呵护的一个群体,让留守儿童、大病致残陷入困境家庭的孩子加入进来,建立儿童之家。幼儿班的墙上写着:不带锐利的器具来园,不放入口鼻眼中。还有,养成要洗手讲卫生的习惯。

  从上海来的赵跃生先生买了两箱苹果,请幼儿班老师分发下去。老师说,幼儿园有规矩,水果一般是下午才能吃。他说,先发下去吧!让孩子下午吃。这能做到吗?毕竟苹果在孩子手里了。但是出乎意料,这些农村的孩子都很听话,没有老师的指令,谁也没有动手中的苹果。

  下午,我们赶到归朝镇里呼小学附属幼儿班,远远望见半山坡上一位年轻但瘦弱矮小的老师,正在操场上教孩子们做游戏。很简单,先让孩子们单跳或交叉跳过一排圆圈圈,然后两脚分开,沿着两根细长的枕木走到前面的目的地。大一点的孩子很快过去了,有太小的孩子不敢走,老师就不停地鼓励他,孩子们也在队列中喊加油。

  在光线明亮整齐干净的教室外面墙上写着:向幼儿讲解和宣传安全知识,让儿童懂得玩火、玩电、玩水的危害,以防止意外事故。

  贫困的孩子缺乏自信,幼儿班就是要让他们特别是性格内内向的孩子,学会说普通话,给予幼儿最基本的品性,一般三个月后,孩子们就敢于和陌生人说话了,并且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这位带领孩子们做游戏的年轻老师,叫卢玉琴,大专文化,自己的小孩一岁多,看着孩子们做游戏时,她也会放声大笑。

  在操场上面的教室旁的山坡围墙边,我蓦然看见一棵树上,开满了一片片红红的叶子,很好看,鲜艳极了。我问了杨绍奎和李建才,他们也说不上树的名字,猜测是“一品红”,我联想起来,那些孩子王的卢玉琴们,就是“一品红”,她们至少灿烂了半个山坡。

  李飞:在马拉维,生命中刻骨铭心的日子

  44岁的李飞是云南保山人,教育专业硕士,看上去沉稳、有耐心,性格坚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李飞是学电子专业的。大学毕业后,她喜欢教育,又去云南师范大学读了教育的硕士。有一家机构招聘国际志愿者,李飞报名了,五个月在国内培训,六个月到非洲去实践。

  2009年12月到2010年6月,她来到了此前一无所知的非洲国家马拉维。它在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赞比亚的中间,境内有条马拉维湖,国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1511.8万,70%以上的人靠种植烟草为生,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严重依赖国际援助。这里人均寿命只有40余岁,人均每天收入10元人民币,医疗条件极差,艾滋病高发,至今沿袭一夫多妻制。

  李飞去时,只有一个中国队友,但是,她被分配在农村区域,先是做动员,说服家长让3至6岁的孩子上幼儿班,李飞独立带教一个幼儿班。每天从住处赶到那个村子,骑自行车要20多公里。

  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她把自行车停好了走过去,这时就听到远远传来一帮孩子的哭泣声。原来,李飞在孩子们的眼中,也是一个白人,他们害怕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还有一次,课堂在一棵大树下,有个光屁股的孩子看见她走过去,惊叫一声,哭喊着朝村子里跑去。突然发生的这一幕,也吓到了李飞。

  教室,是破旧颓败的教堂,用类似干打垒的泥巴糊起来的,四面通风。还有的就在露天一棵大树下,铺一块草席就是教室了。老师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就是这样,把孩子聚集起来就比什么都要强了。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看见生人就要躲藏起来。李飞所幸还有一位50来岁的翻译,尽心尽责,给了她极大的帮助。别看翻译长得矮小,竟然是个拳击手,还到英国去参加过比赛。他喜欢中国,经常发问:你们那里怎么样?

  这六个月,已经注定是生命中最为刻骨铭心的日子。坐在我的身边,我听到了李飞的喃喃自语:“那个地方,让我非常怀念。”

  后来,她认识了接下来要写到的霍思瑞女士,她们志同道合,走到一起从事公益事业了。

  一坛火,温暖了霍思瑞的心

  我等着,她来了,长得很高,莞尔一笑。她的中文名字叫霍思瑞,出身挪威后来到了丹麦,当过20多年的中学教师,8年中学校长,2年师范大学的教师。她到过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最后还是喜欢中国。作为基金会副秘书长在云南的“前方指挥所”负责人,霍思瑞全盘负责幼儿班老师的培训工作。

  在办公室里,霍思瑞跟我说起了两年前的事情。她去四川大凉山布拖县考察,去往山上的路,是一条仅容一辆车通行的羊肠小道。上下车辆交会,无法避让,只能慢慢地挪移。那次,霍思瑞一行从下午四点出发,直到次日凌晨两点才赶到目的地。

  次日早上,她造访一个艾滋病患者的家,屋子里只有一张床,还有中间一坛火,柴禾上面烤着土豆。两个孩子和父母亲,还有一个爷爷。高海拔的布拖很冷,这家人怕她冻着,让她靠近火堆,也怕她饿着,请她吃土豆。就这么一坛火,却温暖了她的心。出来,霍思瑞遇见一个小孩,他穿着塑料凉鞋,没有袜子,一直流着鼻涕。霍思瑞猜他5岁,却已8岁,这是明显营养不良。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会长关心地问:“现在情况怎么样?”霍思瑞立即爽朗地说:“好多了,现在好多了!中国政府扶贫投入很大,力量很强”。在中国仅上海一地的公益慈善机构从20多年前的空白已经发展到现在有几百家。

  霍思瑞毫不掩饰她对中国与中年轻同事的喜爱:“在这里,大家相处和睦,工作非常快乐。”公益慈善事业超越了国界,越益成为人们的心灵需要。更可喜的是,这项事业也变得越来越专业,投身公益慈善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我和我的祖国 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18版:影视/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上海美食
这一年,年轻人投身公益的热情脚步
新民晚报纪实/星期天夜光杯A22这一年,年轻人投身公益的热情脚步 2019-01-06 2 2019年01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