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央军委2019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吹响练兵备战新的时代号角。训令中,对“新时代指挥员”提出明确要求——带头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带头进入战场、进入角色、进入情况,带头练谋略、练指挥、练应变,增强筹划和指挥打仗能力,立起好样子。
恰在此时,《解放军报》连载苏联话剧《前线》,剧中一个指挥员的名字“戈尔洛夫”曾出现在我军重要会议上,当时习主席告诫全军,我们千万不要做那个固步自封的戈尔洛夫。戈尔洛夫是谁?为什么引起如此重视?
诞生在1942年的《前线》,剧情集中于两股力量:一种是方面军司令员戈尔洛夫代表的某些资深将领,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功勋卓著,但不思进取,态度保守;另一种是军长奥格涅夫代表的一批年轻军官,精通军事并创造性运用现代战争经验。面对法西斯敌人发起的全新“闪电战”,两类指挥员的能力高下立判。戈尔洛夫眷恋的古典骑兵战术,在得到航空兵支援的敌摩托化部队面前被动挨打,可他不愿了解,更不愿改变,而他的理念是“勇敢就够了”,正如苏联领导人亲自为该剧加上的一段:“除了勇敢,还要善于按照现代方式打仗,过去的经验在这里远远不够。”档案记载,当年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发给前线指挥员的电报里,经常有这样的句子:“把仗打得更好,就不会有‘戈尔洛夫’的形象了。”“学习学习《前线》,您将更会打仗。”“我们都站在奥格涅夫一边,反对戈尔洛夫,这是祖国和人民的意志。”
从历史走到当代,让“戈尔洛夫”们曾失落的机械化战争,已被信息化战争所取代,对指挥员提出更高要求。信息时代,战争是双方体系对抗,突出特征是战术行动、战略支撑、体系对抗、联合制胜。去年“东方-2018”战略演习,中俄两军混编实施渡河与装甲突击,仅负责架桥的小小工兵连长,却能直接调动从炮兵、工兵、防化兵、防空兵乃至航空兵等分队,他们成体系地配合作战,犹如交响乐团奏响“胜利乐章”。
事实上,基于体系的联合作战指挥,是摆在我军各级指挥员面前的重大课题,要求我们主动去了解、研究乃至设计未来作战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军队改革加速推进,从善谋打仗的“金头盔”旅长郝井文,到扮演“磨刀石”的蓝军旅长满广志,再到熟悉现代海战的“辽宁”号航母舰长刘喆,“复合型”指挥管理干部不断涌现,而新设立的“八一勋章”代表着国家和军队对军事人才最好的褒奖,是对全军官兵争当军事人才的最好激励。
“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习主席曾发出这样的胜战之问,能否打赢明天的战争,取决于能否打造出一支后天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必须拥有大批领悟并掌握信息化战争规律的指挥员。
可喜的是,无论话剧还是现实,推动改革的力量始终占据主导性,一心谋打赢的“奥格涅夫”越来越多地走上指挥岗位。今天,中国特色的改革强军之路进入深化期,破除体制性障碍、破解结构性矛盾,解决政策性问题,使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武器装备信息化、军事人才尖端化有机结合,推动我军从和平时期搞建设转变到聚焦实战谋打赢上来,从被动跟随应变转变到主动创新超越上来。
可以相信,这样一群翘望世界军事战略高地、勇于向着未来战场进军的将士,必然会得到最高的荣誉——胜利的勋章。正如《前线》里的正面人物奥格涅夫他说的,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