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火锅,到底有没有文化?
晏秋秋
  晏秋秋

  蔡澜先生一句话,引发网友炮轰。

  这位美食家前天说,如果可以让一道菜消失,那就是火锅,“火锅是一种最没有文化的料理方式。”于是,网络上掀起巨浪。蔡澜先生的“菜篮”,似乎有被踩翻的危险了。

  我最喜欢吃的,是火锅。

  我最喜欢的美食家,是蔡澜。

  后者否定前者,我仔细想了想,还是觉得,蔡澜有道理。

  火锅,最早是部队行军途中,厨子来不及做饭,将大量食材丢入沸水之中而形成的。现代人喜欢火锅,原因无非有二:一曰方便。二曰热闹。

  火锅的方便,有目共睹。

  丰俭由人,老嫩随心。无论什么食材,都可以涮,无论什么调料,都可以蘸。从坐下,到吃上东西,有时只需要数十秒。

  吃货们喜欢吃火锅,大概率,也是喜欢它的热闹。

  人少吃火锅,吃的是寂寞。人多吃火锅,既没有口味调和之难,也没有客套往来之苦。大家放开肚皮,大快朵颐。人与人之间,也就显得平等。

  火锅当然和饮食文化,也有关系。比如,汤底如何配搭,再比如,调料怎么制作。网友们抨击蔡澜,主要意见也是集中在——用水将食材煮熟的过程,充满玄机,而这就是文化。

  但是,按照蔡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标准,来衡量火锅,很自然的一个结论就是——火锅过于简单了。火锅既不太讲究刀法,也不太讲究火候,更不讲究食材的搭配,在精细主义者看来,这样的“乱炖”,是对舌尖赤裸裸的刺激。中国人传统的煎炒烹炸、焖熘熬炖,在火锅面前,没有半点用武之地。

  人类一日三餐,首先求的是温饱,其次追的是味道,最后才是文化。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蔡澜说火锅“没有文化”,这是对的。关键在于,火锅没有文化,不代表吃火锅的人也没有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人与自然、人与食材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千变万化,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深意。

  期待,蔡澜先生到上海之时,能以一顿毛肚火锅聚谈。火锅文化的拥趸们说,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那就再吃第二顿。这句话的意思,相信蔡澜先生能够充分体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我和我的祖国 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让孩子们专注游戏自由玩耍
康复患者“玩转”趣味运动会
火锅,到底有没有文化?
边走边“读”历史文化名街
脏乱差违法市场“变身”公园
上海新增4处治超“电子眼”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火锅,到底有没有文化? 2019-01-07 2 2019年01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