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先生一句话,引发网友炮轰。
这位美食家前天说,如果可以让一道菜消失,那就是火锅,“火锅是一种最没有文化的料理方式。”于是,网络上掀起巨浪。蔡澜先生的“菜篮”,似乎有被踩翻的危险了。
我最喜欢吃的,是火锅。
我最喜欢的美食家,是蔡澜。
后者否定前者,我仔细想了想,还是觉得,蔡澜有道理。
火锅,最早是部队行军途中,厨子来不及做饭,将大量食材丢入沸水之中而形成的。现代人喜欢火锅,原因无非有二:一曰方便。二曰热闹。
火锅的方便,有目共睹。
丰俭由人,老嫩随心。无论什么食材,都可以涮,无论什么调料,都可以蘸。从坐下,到吃上东西,有时只需要数十秒。
吃货们喜欢吃火锅,大概率,也是喜欢它的热闹。
人少吃火锅,吃的是寂寞。人多吃火锅,既没有口味调和之难,也没有客套往来之苦。大家放开肚皮,大快朵颐。人与人之间,也就显得平等。
火锅当然和饮食文化,也有关系。比如,汤底如何配搭,再比如,调料怎么制作。网友们抨击蔡澜,主要意见也是集中在——用水将食材煮熟的过程,充满玄机,而这就是文化。
但是,按照蔡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标准,来衡量火锅,很自然的一个结论就是——火锅过于简单了。火锅既不太讲究刀法,也不太讲究火候,更不讲究食材的搭配,在精细主义者看来,这样的“乱炖”,是对舌尖赤裸裸的刺激。中国人传统的煎炒烹炸、焖熘熬炖,在火锅面前,没有半点用武之地。
人类一日三餐,首先求的是温饱,其次追的是味道,最后才是文化。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蔡澜说火锅“没有文化”,这是对的。关键在于,火锅没有文化,不代表吃火锅的人也没有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人与自然、人与食材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千变万化,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深意。
期待,蔡澜先生到上海之时,能以一顿毛肚火锅聚谈。火锅文化的拥趸们说,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那就再吃第二顿。这句话的意思,相信蔡澜先生能够充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