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部全景展现浦东开发开放伟大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赞美《浦东史诗》再现了上海城市开发的大手笔,它既是一部当代浦东的创业史,又是一部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史。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表示,《浦东史诗》在史与诗的完美结合中艺术地表达了一种不断追求梦想的状态和精神,达到了这个时代报告文学创作的高峰水平。
“浦东越来越辉煌,但始终缺一本有分量的书。”对于浦东改革的亲历者、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浦东新区老领导胡炜来说,这部作品解决了浦东人多年的遗憾和盼望。“书出来以后,我们一次次地读,一次次被它所感动,书里每个细节和事实都是‘浦东精神’的缩影,都经得起阳光的照射。”
这部书里,本书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写了他与上海的两段“缘”,无论是孩童时期还是青年时期,在浦东还是一片泥沼地的时候,很多人都告诉他“浦东不是上海”,这个观念根深蒂固。但随着1990年邓小平一锤定音,浦东大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浦东一套房”终于一房难求了。何建明在书中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了浦东之于上海:写浦东发展史不如说是在写上海重生记,假如没有中国改革开放,没有浦东这位美丽而高贵的“公主”盛装归来,“东方王子”的上海,真的可能将被世界发展的滚滚潮流所淹没……
《浦东史诗》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刻画了浦东磅礴的前世今生。“但它只是个‘序曲’”,何建明直言,真正的浦东史诗仍在继续谱写和延伸,它可能在更大的一次机遇中获得新的高度和美度,成就更好的上海与中国。
回望浦东发展史上的“黄金岁月”,许多“浦东速度”“浦东奇迹”所凝聚的“浦东精神”都离不开人类的激情和浪漫。在创作的半年中,何建明拉网式地采访了上百位浦东开发开放的亲历者,103位有血有肉的“浦东人”跃然纸上,细说浦东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许多人一直认为邓小平是个话极少的领袖,事实上,邓小平是个充满激情的人。”邓小平89岁高龄时登上杨浦大桥,在得知这是世界第一大桥时,他激动万分地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身边的女儿邓楠惊喜不已,“爸爸从来不做诗,今天怎么诗兴大发?”何建明说,千年后,无论是在老上海还是新浦东,那些看似美丽无比的建筑会发生许多变化,但浦东初创时的那些传奇故事永不褪色,因为这样的奇迹,不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