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哈尔滨的战友拉进“警卫四连”微信群。起初群里寥寥数人,经过他们不断努力,与全国各地战友积极配合,找到四十多年前在连队服役的大部分老战友。此刻,大家已经无法满足于网上交流。一天,在“四连”的微信群上,看到一条消息:“欢迎各地老战友,在2018年‘八一建军节’,来哈尔滨聚会。”全连指战员离散数十年,在各自生活和事业中中断了联系,但,大家看到这条信息,任凭在哪一个省市,路有多么遥远,几乎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上海的战友从浦东机场出发,来到避暑胜地哈尔滨。当地气温遇见来客,似乎也变得“热情似火”。我们在机场出口的人流中,看到昔日战友举着连队名称牌子来迎接,心似归队。
那些天,有上百名老战友和家属自远方来,十几位东道主忙得不亦乐乎。他们马不停蹄地轮换坚守在机场、高铁站,随时待命迎接八方来客。他们的骨子里仍是一名军人,晚上没有睡好,白天没有吃好,在我们随车驶离机场之际,耿战友又忙着跑回候机楼,迎候下一批官兵。我回望这位尚未吃饱、年逾花甲的背影,不禁行了一个注目礼。
我们曾经是朝夕相处的战友,退役告别时是小伙,久别重逢时竟成老翁,唯有自报姓名,才能让双方唤起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模样联系起来,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大家一致感叹:“岁月悠悠,笑容依旧,但愿再聚别等得太久太久。”
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亲同一家,受到哈尔滨战友的热情款待。看来,光凭大伙儿交付一笔象征性会费是不够的,难道是他们在为这次聚会默默解囊?
在东道主的饯别晚宴上,弟兄们把酒言欢。酒酣之时,我与当地战友谈起可能有人在默默资助聚会之事。不出所料,对方没有作答。我心里期待着对方能酒后吐真言,于是,对酒当歌继续喝,接着问,依然无果。
告别了哈尔滨的全连战友,返回祖国各地。我抵达上海,再一次向那里的战友发问。对方这才勉强松口:“为了招待好远道而来的嘉宾,咱愿意出资,结果有张、耿、宋等几位战友,为了不增加大家的经济负担,把较大的一部分经费承担了下来!”
语气是平平淡淡的,但其中饱含的真情却是浓得化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