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过八旬,只读过小学的崇明长兴岛农民黄元章,成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一名新会员。消息传来,在长兴岛上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不少人盛赞他是长兴岛上的“杖朝”秀才。黄元章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崇明长兴岛人,农民世家。他走上写作之路,纯属偶然。
那是在五年前,有位在宝山区委组织部工作的老朋友,得知他平时喜欢读书看报,于是便给他订了一份《上海老年报》。黄元章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常常悉心研读,并为该报“往事”、“文史”版上的回忆文章所吸引。久而久之,便心生遐想:在我们长兴岛17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也有许多类似的故事么?自己何不也写下来寄给报社去试试?于是他凭着在上世纪50年代在部队当报务兵的文字功底,写下了几篇回忆长兴岛的文章亲自送往报社。报纸编辑被眼前这位朴实憨厚、农民模样的老人手中泛黄的手写稿所感动,便从中挑选出一篇题为《“长兴”两字的由来》稿进行编发,于是黄元章的处女作就出现在2013年4月6日的《上海老年报》上。
黄元章见了自己的文字竟然会变成铅字,并登在公开发表的报纸上,顿时激动不已,喜出望外。他立时买下几十份报纸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分享喜悦。从此,萌发了他的写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他一方面搜肠刮肚回忆往事,写下初稿并不断修改润色;一方面找专家、访老师、查档案、阅资料,并采访岛上的老人,写成文稿,源源不断地向报社投送。他的两个女儿看到父亲的热情,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一起整理和打印文稿。就这样,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黄元章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纸和杂志,他的散文集《长兴沙往事》3集,也出版了。
细细品味《长兴沙往事》的每篇文章,或是叙事,或是状物、或是抒情,内容都涉及长兴岛的历史和民俗、民情、民风,以及祖辈们口口相传留下来的轶闻趣事和历史典故,林林总总多达130多篇。在这些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字里,渗透着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挚爱和深情,燃烧着作者热情的火焰,既接地气又耐品读。正如著名作家叶辛在给《长兴沙往事》的第二集序言中所写的:“黄元章先生作为一名祖祖辈辈没有离开过海岛、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始终不渝地热爱文学,坚持业余写作,退而不休,笔耕不辍,以此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并以写作的方式来健脑、健身和滋养心灵,实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操,也表明了他从写作中找到了精神慰藉,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
黄元章先生作为一名年过八旬的老人,而且耳聋眼花、身体也不怎么好,但他那坚强的意志,勤于笔耕的精神却令人动容。不仅如此,他还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电脑写作,他的《长兴沙往事》(第三集)的所有文字都是由他自己用键盘敲打而成,实属难能可贵。所有这些,正如老黄的两个女儿黄琴、黄懿所说:“自从我们父亲爱上了写作之后,不但身体比以前更硬朗更精神了,而且连以前那急躁的脾气、寡言的性格,也变得温和爽朗乐观了,为此我们全家人都支持他。”
如今,成为作家之后的黄元章先生,写作的热情更加高涨,用他自己的话说:“写作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写作不仅使我的晚年生活丰富充实,更使我有了精神寄托,我将始终不渝地在写作这条道路上执著追求,继续为家乡的文化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