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文化的话题,是一个国际话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新书《岁月不负深情》,是一本信息量极大的有关上海文化的访谈录。这是一个新上海人和一个老上海人之间的真情对话,是一场有关上海文化的精彩讨论,这样的访谈让人了解上海文化深远的历史文脉,也感受到新时期上海的巨大变化和发展。访谈基本是问答式的,问者黄凯锋,新上海人,学者。答者陈东,一个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为上海的文化建设作出莫大贡献的老上海人。他们的对话涉及这个城市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时碰撞出情感和智慧的火花,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情怀和思想者的睿智,值得一读,理由有三:
首先,这本访谈录其实也是陈东多年从事上海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和领导工作的心得体会,是一个文化人对新时代的回溯和思考。访谈录很真实地再现了她极富个性的谈话风格——真诚率性、激情洋溢、睿智机敏、风趣幽默。读这本访谈录,感觉陈东就坐在我的对面,以很快的语速侃侃而谈,将一个文化人在上海的观察、实践、亲历和思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这本访谈录视野开阔、思考深邃。陈东和黄凯锋讨论的问题涉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化、自我意识和文化自信、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几乎谈到了和上海文化有关的一切领域,文学、电影、电视、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建筑……然而对话绝不是空泛之谈,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丰富多彩的细节,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访谈录的内容,从古老的崧泽、广富林文化到现代的新天地文化,从徐光启和利玛窦在徐家汇合译《几何原本》到淮海路的幽篁里古琴与萨克斯跨界即兴对话,从京剧、昆曲、越剧、沪剧到电影、电视、网络、咖啡、茶道、烤鸭、小笼包,从外滩建筑的天际线到石库门建筑的前世今生。对话内容五花八门,内核却都指向文化。正如陈东所言:“在城市文明的进程中,衣食住行都在变化,无一不渗透着文化的内核。”
书中关于海派文化的讨论尤其让人感兴趣。陈东对海派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上海是一个容器,它是兼容并蓄的,是独一无二的,是海纳百川的”,“它应该把全世界最优质的水吸引到上海来,即使污泥浊水也不怕,经过沉淀荡涤,照样清水悠悠。也可以说是一种水文化,至刚至柔。”
谈到上海的包容性,陈东有这样有趣的评说:外来文明也好,全国各地带来的生活习惯也好,包括饮食文化,北京烤鸭到上海铁定变成上海烤鸭,饼比北京薄,酱比北京甜,葱比北京细,鸭子比北京瘦,这就是上海烤鸭。所以不要着急,不必过于担忧,因为上海文化是面向未来的,一定是吸收外来不忘本来的。
谈到历史文化的传承,谈到对非遗的保护,陈东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可能去掉昨天谈明天,所以一定要站在昨天的历史上做好今天,面向明天”,“非遗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它活在当下,比如昆曲作为活化石,是要动的。”而作为上海文化的一个领导者,她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访谈录中,读者可以读到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
上海的文化,该以怎样的形象向世界呈现?陈东也有妙论:“上海是文化中心,是码头,也是源头。它既是世界文明到这里来展示的码头,全中华文明在这里展示的码头,同时也是文化原创力的源头。”
访谈录中也谈到了文化的创新,谈到青年和文化创新的关系:“青年永远代表未来,永远有创新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带给这个城市活力的最重要的元素。”
再次,这本访谈录里作者态度真诚。访谈中,作者向读者剖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陈东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其实也是追求理想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在泥沙俱下的河道中淘选金子、在浊浪翻滚的洪流中寻找清流的过程。从访谈录中我们可以发现,她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她是在向世界学习、向历史学习,也在向上海的文学艺术家学习。
在一个面向大洋的地方,感受着百川归海的壮阔景象,听弄潮者发自肺腑的感慨和心声,这就是《岁月不负深情》展现给读者的。(本文为《岁月不负深情》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