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人们很难想象,这部舞剧中所展现的地道的“上海风情”均是出自两名来自北方的青年编导之手,而舞台上将小裁缝、皮鞋匠演绎得活灵活现的青年演员也都并非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们被海纳百川的上海所吸引,所接纳,有了一方自我展示的舞台,终于成就了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舞剧。
将《永不消逝的电波》交到韩真和周莉亚两位80后编导手中,不是没有考量的。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早在三年前,我就看过她们的舞剧《沙湾往事》,而《杜甫》《花木兰》等一系列优秀舞剧,也让她们摘得过不少奖项。应该说这是两个在当今舞坛难以掩盖光芒的优秀青年编导。”
去年冬天,接受这一任务的韩真、周莉亚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两位长年生活在北方的姑娘对上海知之甚少。她们踏着冬日的暖阳,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起步,对上海红色基因追根溯源。一次次走访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一次次穿行在留有文化印迹的石库门弄堂窄巷,让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她们脑海中构建、丰满,让创作目标变得清晰。
当作品真正呈现在舞台,人们被浓浓的上海风情所吸引,尤其是逼真的“七十二家房客”场景,石库门里每个窗口都是风景,挂着皮尺的小裁缝、手不释卷的青年作家,还有如一粒沙般淹没在人群中,却为心中理想和信念默默战斗着的“无名英雄”。
为展现那微弱到难以捕捉却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展现最隐蔽战线中不见硝烟的斗争,剧中借鉴了不少人们熟悉的谍战剧的情节,比如忙碌街头“情报”交接,比如革命战友互相掩护消除嫌疑,比如逃脱追捕时巧妙的接力……从“上海风情”的展现到“谍战剧”手法的借鉴,都让这部作品既保留了红色经典的震撼也具备了难得的现代质感。
谈到《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韩真坦言:“我等待这个题材很久了,等待和上海歌舞团合作很久了。希望能将这种等待变成胸中的一团火,燃烧起来,我期待每一个人在戏里绽放。”
被这团火激起斗志的还有青年演员何俊波和张振国。他们分别在剧中饰演学徒和车夫,虽然都是小人物,戏份却不轻,尤其是“小学徒”在最关键时刻拿下“李侠”的红围巾,掩护了他却牺牲了自己。同样都是“潜伏”在敌后的英雄,他们真实的演绎也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何俊波毕业后首次在重大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锤炼舞技的同时,他也以助理编导的身份全程参与创作过程。在刚刚落幕的第11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上,何俊波所创作的《看不见的墙》更是以97.78分的最高分获奖。
其实,无论是邀请韩真和周莉亚两位编导加盟,或是引进何俊波这样的人才,都得益于上海文化开放发展的心态与姿态。海纳百川一直是这座城市的气质与精神。
本报记者 朱渊
马上评
缩影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而这只是上海文化氛围的一个缩影。
当年赫赫有名的尚长荣,带着《曹操与杨修》的剧本来沪,敲开上海京剧院的大门,续写了其后三十多年的艺术辉煌,更有了《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等一部部新时代的新作品。
即便是这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编剧罗怀臻,初闯上海滩时也不过20岁出头的年纪,谁能想到正是这位当初并不起眼的年轻人,为上海淮剧留下了《金龙与蜉蝣》,而后又为上海创作了《朱鹮》《北平无战事》等一系列好剧。
上海是一座戏码头,兼容并包的城市胸怀吸引了各方人才,有了人才,上海的文化才有了创作的源头,并始终有活水涌动。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