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高院院长刘晓云报告,2018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9.8万件,审结79.4万件,同期结案率为99.5%。92.9%的案件经一审即息诉,经二审后的息诉率为98.9%。入选最高法院公报案例8件,占全国入选数的30.8%,审判质量效率位居全国前列,市高院被评为全国“解决执行难样板法院”,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取得重大进展——
● 执行质效走在全国法院前列 全年共执结案件12.6万件,同期结案率100.3%(含旧存案件),执行到位金额236.3亿元,法定期限内结案率、执行完毕案件结案平均用时等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法院第一。2019年1月,由最高法院举办、上海高院协办的世界执行大会在沪召开,全面展示中国法院执行成效。世界30多个国家的最高法院院长、大法官和执行机构负责人出席交流执行经验。
● 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联合市发改委、公安、税务、房产等45个单位采取11类43项惩戒措施,对失信被执行人担任公职以及出行、购房、投资、招投标等进行限制。
● 推进执行机制建设 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网络查控机制,目前已覆盖房产、存款、车辆、证券等9大类财产信息,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网络查询财产3221.6万件次,极大提升了执行效率,有力维护了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完善网络司法拍卖机制,全市法院均入驻淘宝网等司法拍卖平台,对符合条件的执行财产实现网络拍卖全覆盖,最大限度变现财产价值。全年网络拍卖2596次,成交2266件,成交额145.7亿元,溢价率83.9%。完善立案、审判、执行衔接机制,从源头上防范逃避执行行为,全市法院裁判自动履行率为82.4%。
● 强化执行规范管理 严格“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管理,明确只有穷尽一切执行措施、达到规定标准,才能认定为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案件数据库向社会公开,保障社会公众和当事人的知情权、监督权。定期对被执行人财产情况进行自动查询,一经发现可供执行财产立即恢复执行。开展规范执行行为专项活动,建立约谈机制,及时发现、纠正执行履职中“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现象。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姚丽萍)2018年,上海检察机关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法治、安全、环境的新需求,依法履行批捕、起诉等职能,全年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27916人,提起公诉27543件38287人。昨天下午,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听取市检察院工作报告。
据市检察院检察长张本才报告,2018年上海检察机关推进平安上海、法治上海建设,有力保障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 守卫城市安全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对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批准逮捕675人,提起公诉615件700人。办理杀妻藏尸案、瞒报烟花爆竹出口案等一批社会影响较大案件。对抢劫、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批准逮捕8050人,提起公诉8208件9299人。
● 维护民生民利 从严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批准逮捕440人,提起公诉978件2145人。对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两类刑事案件集中管辖,提起公诉326件467人,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66件107人。针对网络非法销售药品猖獗问题,会同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药品“净网”行动。
● 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立足上海实际,结合犯罪手段“非暴力化”、组织结构“隐蔽化”、涉足领域“金融化”等特点,严惩“套路贷”、非法“现金贷”等背后的涉黑涉恶犯罪,批准逮捕364人,提起公诉47件163人,办理市“扫黑办”挂牌督办的4起案件。研判相关案件情况,推动专项治理,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 深化特殊人群司法保护 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提起公诉213件276人,对“6·28”持刀杀害小学生案、携程亲子园虐童案提起公诉。落实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制度,对126名高危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处分,对406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观护考察。深入推进法治进校园活动,全市各级检察院检察长均担任中学法治副校长。在全国率先建立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从业限制制度,从源头预防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坚决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提起公诉533件886人,在部分基层检察院设立专门检察官办案组,健全办案和权益保障机制,传递检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