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两会,“老房加装电梯”成为代表委员们十分关注的话题。没有电梯的多层住宅尤其老公房中,上上下下成了老人们的难题,对电梯的需求相当迫切。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上海这个老龄化城市必须面对的。
据本报昨天的报道,童双春和李青这两位滑稽戏老艺术家,所住老公房的加装电梯工作仍然没有启动,而两位老艺术家都已年逾八十。为何没有启动?据童双春介绍,主要是没有人牵头。确实,虽然2016年底出台的政策把原来的46个审批事项缩减到15个,但要把这件事办成,光靠居民自己的力量,难度依然很大。像童双春和李青那幢楼,住户多是老人,要他们自己来跑部门、备材料,在居民之间协商沟通,并不现实。
数据显示,全市已有298幢房屋完成加装电梯计划立项工作,目前已竣工运行61台,正在施工的51台。加装电梯的工作在逐步推进,但与市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相比,目前的速度还是不够快。加装电梯这条路上,要过的关不少。比如,审批环节虽然减少了,但审批流程仍然比较复杂,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及水电煤等公用事业单位;居民意见也有一个协调的过程,按目前的规定,加装幢的业主须90%同意,要是有“明确反对意见”,还会变成“一票否决”……可以发现,加装电梯推进较快的地方,往往基层组织比较“给力”。成功的经验当然要复制推广,但从全市范围来看推进力度不均的状况,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必须更多地“跨前一步”,加强推进力度和广度,让“老房加梯”更多地从居民意愿变为现实成果。
去年9月,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市住建委、市房管局联合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传出消息,上海将考虑适当调整放宽老公房加装电梯的启动门槛,还将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两会的市政协现场咨询活动上,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也透露,今年将出台新的指导意见,调整放宽老公房加装电梯的启动门槛。老房加梯,是在与时间赛跑,这件实事的推进速度越快,就有越多老人能享受到。老房加梯虽然还不是市政府实事项目,但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在观念上、思想上、行动上先要列为实事。
老房加梯,得再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