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黄骅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第5军第4纵队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他任教导师第3团政治委员、红军大学干部团政治委员等职。
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前,改名为黄骅,立志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骏马”。
1937年9月,黄骅被派到晋西南去创建抗日根据地,任晋西南游击支队队长。1938年8月,调任晋西南边区党委军事部长兼第115师晋西独立支队(又名晋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副支队长,为创建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1940年4月,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1941年4月,黄骅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组织边区抗日活动。1942年初,黄骅率部在宁津县张大庄宿营时被敌包围。他沉着指挥,带领部队成功突出重围。
1943年3月,黄骅调任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同年6月30日,他在河北省新海县大赵村主持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时,被叛徒杀害,时年32岁。
为了纪念黄骅,1945年新海县易名为黄骅县。1953年黄骅烈士的遗骸迁到济南市英雄山烈士陵园。2014年8月,黄骅被列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近些年,黄骅市先后修复建设了烈士陵园、黄骅烈士牺牲地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拍摄了电影《英雄黄骅》,还创作了长篇革命历史小说《血魂:黄骅将军》。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不断得到传唱、传承和发扬。
据新华社武汉2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