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春节不闲,劳动、拜年~~~
     
2019年02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节不闲,劳动、拜年
画里看看新年“新”在哪儿
陈履生
■ 高民生、蔡亮、张自嶷 枣园来了秧歌队 1975年
■ 佚名 欢度春节 20世纪50年代
■ 苏勇、王沂东 沂蒙新春 一九七七年
■ 吴休 拜年 1955年
■ 林军 医院春节 一九四四年
■ 刘子久 给军属拜年 1953年
  ◆ 陈履生

  在20世纪的历史图像中,不管是新年,还是拜年等,绘画中与新年相关的各种题材内容的丰富表现,都让人们看到了农历新年中的中国风尚,以及艺术表现中的中国风格。尽管这种风尚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风尚,但是,依然传续了中国传统年节礼仪中的一些基本的内容,也是表现以新年中的“新”为主要特征的图像。

  海派年画的现代性

  中国艺术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内容,有与新年相关的各种表现,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年画以及各种新年装饰。因此,在历史上,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有不同的年画品种,其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成为区域文化的代表之一。

  古往今来,制作以木刻版画为主体的年画,这种习俗的代代承传,累积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年俗文化。其中以福禄寿喜等吉祥寓意为主题的年画题材,成为普通人对新年良好祝愿的一种寄托。

  进入到20世纪之后,年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题材到形式,都有着不同于过去的一些表现,并消解了传统中的一些内容而表现出时代的特色。其中以海派所代表的新的年画样式,不仅仅是因为年画和商业的结合而出现了新的气象,也表现为与西方传入的一些绘画方式的结合而显现出的新的面貌,尤其是以炭精擦笔年画为代表的新的方式,以写实的美人成为新型年画的代表。这是从吉祥寓意到审美上的变化,是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不同,因此,新年画就成为20世纪以来文化变革中的最重要的代表。

  根据地年画的社会性

  20世纪上半叶所发生的变化还表现在年画与社会发生了紧密的关联上,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艺术发展为代表。在革命根据地,用为社会服务的新的思维去改造旧的艺术,正是以年画为突破口而获得了成功,并形成了传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所创造的新年画,是革命中的一枚重要的齿轮和螺丝钉。因为年画有着与基层群众最为紧密的关联,而这种关联的时间节点正是一年一度的新年。所以,不管时间与地点,新的年画成为中国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这个时期的年画用木刻的方式,很简朴,反映了根据地物质条件的匮乏,无法与大上海的那些擦笔的胶印年画相比,然而,根据地的年画落地生根,其表现的内容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根据地大受欢迎。当然,这与以胡一川、罗工柳、杨筠、彦涵、古元等为代表的一些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开创了新年画在艺术表现上的新模式,使年画的题材内容突破了以前的规范,而走向了为社会服务的新的道路。

  这个时期的解放区绘画还出现了表现新年、表现新春气象的新的题材,这些作品以表现拜年的图像成为与新年相关的现实图景。古元的《秧歌队拜年》,苏光的《拜年》,以及林军《医院春节》中给伤病员拜年等等内容,都是那一时期根据地新年的写照。此后,上世纪70年代又有由陕西美术创作组创作的《延安新村》,以及高民生、蔡亮、张自嶷的《枣园来了秧歌队》,都把这一题材内容推向了一个高潮。尽管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装饰性的语言,而且时代特色也更为显著,但把与新年相关的喜庆的氛围都渲染到了极致。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苏勇、王沂东的油画《沂蒙新春》,同样是表现根据地人民和八路军之间的关系。画面中八路军为老乡贴春联的场景,气氛热烈,表现出了“军民鱼水情”这一时代的涵义。

  新中国年画的时代性

  进入新中国之后,不管是1955年吴休的年画《拜年》所表现的基层群众家庭的拜年场景,还是用其他方式来表现拜年或与新年相关的内容,以及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去表现春节的欢腾的景象,都把新时代与新年相关联的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

  1953年,天津画家刘子久(1891.5~1975.3)创作了一幅重要的作品《给军属拜年》,这是同类题材中比较优秀的代表,画上有题跋:“山村雪霁后,万象又一新;军属真荣耀,同来贺新春。”是该画的主题,表现了山村雪后、欢庆新年的景象。这是典型的有着雪景寒林的北方山村。在军属的院门外,敲锣打鼓、放鞭炮的人群,与来自四面八方走向军属家路上的乡亲,构成了山村新年中最为朴素的慰问军属的景象。而画面中阴沉的天空与雪山的呼应,表现了雪后的寒冷;而这一寒冷又与“给军属拜年”和“贺新春”的热烈,形成了对比。无疑,它是这个时期之内比较流行的“拥军优属”这一特别的题材,而体现“拥军优属”的最重要的时刻就是新年前后的各种活动。

  在这种表现拜年或与新年相关的绘画创作中,还有像《春节走亲戚》等,同样也表现了与春节相关联的新中国的时代特色,这正如同在改革开放期间出现的沈尧伊的油画《春节组曲》,用浓烈的色彩表现了城市中欢度春节的景象。无疑,在20世纪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段的表现新年的内容是不相同的,其中,有记录这一时期新年的《春节送肥》,作品表现的春节不闲,以劳动来度过春节,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时代新风尚。

  这些作品把1949年以来新中国绘画中的人民性的表达,用最基层的方式呈现出来。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这样的表现有所不同,有所差异,可是,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映照的历史图像中,与时代紧密关联的一些内容,正如同1958年的年画《春节大联欢》所表现的西安城内的场景那样。《春节大联欢》作为一个特别的内容,是与时代相关的新年画以及新中国表现新年的各种图像的发展,是记录20世纪年节中的特别的内容,是围绕着新年的这一特别内容的一种特别的创作。

  当立足于21世纪回看这些历史图像,再看看身边正在发生的年俗以及艺术的表现,不仅是过去图像中的表现已经成为历史,而图像的本身也已经成为历史的内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夜上海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镜头艺术
   第A20版:设计之都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画里看看新年“新”在哪儿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A18画里看看新年“新”在哪儿 2019-02-20 2 2019年02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