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专家与金山漕泾镇的结缘始于去年,水库村创建首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确定“新江南田园”乡村振兴计划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智力支撑”。经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线,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领衔,姚栋、董楠楠、王红军、高璟等多名长期关注小城镇、乡村规划建设的专家共同参与。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建立城乡平衡对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当首要关注乡村发展要素的有效配置,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乡村特点和乡土味道。”彭震伟教授坦言,乡村规划不是一张图纸,乡村规划师应积极参与村庄发展事务,发挥专业知识促进乡村良性发展。
农民安置点设计、河段驳岸和景观节点美化、村委会和日间照料中心改建……这些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乡村风貌,均出自“大咖”之手,由团队设计的水库村村民驿站、农民集中居住点一期南片区、村民中心以及核心区景观桥等都已投入施工,水库村村民陆磊直言,看到农民集中居住点一期的设计规划图后很是心动,这才下定决心向村里提交集中居住的申请,“期盼设计尽快能变成现实。”
去年,村民耳目一新的的田园实验项目,也是“乡村规划师”的创意体现:让家长和孩子在田间搭起的“秋波”装置下体验“扎染手作”,制作香薰片,创作稻草人雕塑,与外国留学生游戏互动……通过多个项目的合作,同济大学专家团队对水库村的特点、风貌、乡风、民情等都深入了解,也为本地村民播撒了乡村规划的种子。
根据《漕泾镇水库村乡村规划师工作办法》,团队将立足漕泾镇乡村风貌特色,参与规划编制与项目设计,发表规划设计咨询建议,提供驻场规划咨询服务等,做好村庄的空间、风貌、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和产业规划的融合衔接,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智力支持。”市规划资源局乡村规划处负责人顾守柏表示,以金山漕泾镇为起点,不断探索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引导专业团队参与上海乡村振兴,建设匹配卓越全球城市的江南田园乡村,拓展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承载空间,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让美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让美丽乡村承载美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