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志愿日活量
范洁
  范洁

  今天是“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义诊进社区、义卖入校园、义演送乡村……每逢此季,一场场“春日里的志愿之约”,掀起一股股密集的公益热潮。氛围浓厚诚然可喜,扎堆行善也无可厚非,但志愿服务更贵在日常,在细水长流。

  互联网行业有个热词——日活量,即单日活跃用户数量,是评估产品价值的核心指标。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目前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1.09亿人,相当于13人中就有一名在册志愿者。然而,系统上线两年间,记录志愿服务时间人数仅为1739万,不足注册人数的两成;服务时间总数约13亿小时,人均累计75小时。

  不难发现,志愿者人数不断攀高的同时,“志愿日活量”尚待提升。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善行都需要被记录,而且“数量取胜”远不如“提质增效”,但如何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依然值得思考。

  近日,2018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上海“最美志愿者”80后女律师张玉霞,2009年起接待一万余受助人,承办超过1300起法律援助案件,累计参加志愿服务9800小时,平均每天2.7小时。其中,既有个人日复一日的坚持,亦有法援中心、街道居委的机制支持。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黄浦区豫园街道,注册志愿者占社区常住人口19.6%,每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1020余次,平均每天近3次。同样离不开制度,目前街道内已形成1个志愿服务中心、12个基地、43个服务站,还通过拍摄微视频、智能化分析等对不同项目“微更新”。

  今天,我们怎样学雷锋?既需《志愿服务条例》等法规保障,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模式,例如运用“互联网+”思维,根据需求“定制化”,发挥志愿者专业特长;优化活动“体验度”,提升吸引力和生命力;形成服务“大数据”,注重项目的跟踪与反馈……精准化、精细化良性循环。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提升志愿日活,增强服务黏度,培育公益习惯,“每天都是学雷锋日”也就成为现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第A05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第A06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第A07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8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9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旅游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5版:旅游资讯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广告
   第ZF01版:中缝2-31
张江将建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工程
张江科学城添高端研发机构
“爱满申城—志愿服务短视频征集大赛”揭晓
夯实思想根基做好基层宣讲
志愿日活量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10志愿日活量 2019-03-05 2 2019年03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