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增强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强调发展物流新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云仓等共享物流模式。
文/王晟
污染成为快递行业
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在全国邮政行业寄递服务业务量迅速攀升的同时,由快递产生的废旧包装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快递业消耗了塑料袋147亿个,包装箱86亿个,胶带3.3亿卷,编织袋30亿条。同时根据调查,超7成用户会把快递包装当作“垃圾”处理,只有19%的用户将快递包装进行循环二次利用。在快递业务巨大的体量之下,这些污染量不容小觑。
尽管2018年12月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快递业绿色包装指南(试行)》,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使用循环快递箱、共享快递盒等新型快递容器。但由于快递垃圾回收体系不健全,单纯依靠企业力量推进回收体系建立难度较大,导致新型包装难以推广。此外,目前可循环快递箱仅在消费者端进行推广,尚未与上游供应链厂商形成联动,循环共享体系尚待完善。这些都是物流行业绿色包装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对此,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便在今年两会上再度对绿色物流提出建议,建议尽快制定循环包装国家标准,完善绿色包装回收体系。
苏宁践行绿色
呼吁循环包装守护青山绿水
作为物流行业流通最为广泛、也最易于产生包装垃圾的包装体系,快递盒成为亟需行业重视及解决的难题。“共享快递盒”模式成为解决该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从早在2017年就率先启动的“共享快递盒计划”,到去年发布的全链路绿色物流解决方案“青城计划”,看得出,苏宁既在身体力行地大力推广绿色包装,更以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持续发展的视角贡献了新思考。
从张近东的建议来看,绿色物流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政府、企业、公民等参与者的全情参与:建立绿色包装标准规范,针对共享快递盒等循环包装进行规范;推进城市回收体系建立,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积极参与的绿色包装推进组织,有规划有秩序地建设绿色电商城市;联合企业、社区、学校等,探索建立包装回收试点,建立绿色园区、绿色小区、绿色校园等,逐步提高公民绿色环保意识;联合上下游供应链厂商,推动入库商品包装减量化、可循环化,建设全链路绿色循环共享机制。
今年年初,《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公布,7月1日起将施行。生活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即将进入有法可依的历史新阶段。
除了共享快递盒以外,生鲜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除了食品的质量和保鲜程度,运输过程中的包装“不统一、无标准、非循环”也是市民较为关注的问题。据悉,上海苏宁投入8000箱冷链循环箱入沪,制胜“最后一公里”。这款冷链循环箱打破了传统冷链箱的厚重设计,采用了可折叠设计方式,也满足了装载运输和循环回收上的轻简需求。“今年我们在冷链配送端口,将重点鼓励上海消费者优先选用冷链循环箱,这个也比较适合收货时有冷藏设备的消费者。”苏宁相关负责人透露道。
为了向消费者宣传回收理念,苏宁也将在所有的物流信息提醒短信中均提醒“苏宁邀请您体验快递盒服务”。
日前,苏宁易购华东二区执行副总裁、上海大区总经理徐海澜也呼吁全行业共同响应政府的号召,进行垃圾分类环保。
在今年2月中,上海苏宁便发布“寻物启示”,号召全市市民可将家中老旧家电、山寨食品、劣质奶粉等无用“垃圾”放置于门店进行回收。也就是说,市民可来到申城任意一家苏宁门店,参与“回收旧伪劣产品”活动。据悉,到时候,苏宁也将会把回收来的“旧伪劣”产品,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