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天还要入地下河
强化防治刻不容缓
在回答有关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的着力点的问题时,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从当前中国大气、水、土壤污染的现状和程度看,强化防治刻不容缓,将开展全方位的立体战。
李伟指出,所谓的“全方位的立体战”是一个比喻,形象地说,就是要上天、要入地、要下河、要登山、要入海、要上岛,“所以说要着重强调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保卫战,毫无疑问要有分工,但更需要统筹。”
李伟说,大气污染的防治要着重对京津冀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地区的秋冬季大气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在水污染治理方面,要侧重水源地的监控治理、黑臭类水体的治理,以及饮用水安全的治理。另外,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应该作为一个着力点。在土壤治理方面,着力点是要扎实做好土壤环境的监测、调查和统计工作,真正摸清底数,这有利于因地施策、科学施策。
全国优良天数增长2.6%
“保卫蓝天”没有退路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表示, 蓝天保卫战要求实行量化问责的规定,凡是重点任务完不成,或者质量改善目标完不成的肯定要问责。“打赢蓝天保卫战没有退路。”他透露,2018年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国PM2.5浓度同比下降了10.4%,优良天数增长了2.6个百分点,北京达到了51个微克每立方米。
刘炳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先向大家报告了一笔账:去年一年来,化解钢铁产能3000多万吨,全国8.1万千瓦的燃煤机组达到了天然气的排放水平,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发电基地,淘汰了1.3万台工业炉窑,全国的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首次跌破60%,达到了59%,而且关掉了2.3万台的小锅炉。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中央财政试点已经达到35个,去年一年北方清洁取暖,煤炭被清洁能源替代,完成了480万户以上。“公转铁”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铁路货运量增长9.1%,这是几十年来增量最大的一次,老旧汽车淘汰了200多万辆等,还有很多数据。“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持了2018年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监测的这些数据和人民群众的感受也是一致的,大家不停地晒蓝天。”
制定统一兜底医保政策
立足长远“看得起病”
有记者问“从健康扶贫的角度看怎样才能够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2018年全国有1386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健康扶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国有190.5万户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脱了贫,占贫困户总户数的40.1%。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660万,其中因病致贫、返贫占40%以上,而且越往后剩下的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占比将越高。因病致贫不同于就业、住房、因学等致贫因素,难以做到一次性消除。
王培安说,做好健康扶贫工作要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落到实处。
首先是要解决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的问题。目前的三重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向贫困人口适当倾斜以后,贫困人口报销门诊只能达到50%-60%,住院只能达到70%左右。所以说就要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健康扶贫的补充保险,这个措施这几年正在推行,但是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个方面,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要立足长远,制定统一的兜底医疗保障政策,加强制度的衔接,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的个人支付医疗费用再次给予补助,使综合报销比例达到90%左右,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
其次就是要解决“看得上病”的问题,全面落实健康扶贫的“三个一批”的措施,做好21种大病的专项救治,通过“四定”,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付费标准、报销比例,确保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逐步扩大集中救治的病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