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打击乐加京剧混搭《木兰》
下月亮相沪上
~~~打击乐加京剧混搭《木兰》
下月亮相沪上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木蘭跨界
打击乐加京剧混搭《木兰》
下月亮相沪上
吴翔
  木兰的人生,有两条路。征途上,巾帼英雄沙场上寒光照铁衣,浴血奋战,为爱为家为国;归来时,小村姑娘铜镜前对镜贴花黄,爱与哀愁,所思所叹所忆。下月即将亮相东艺的混搭《木兰》,从京剧到打击乐,从念白到音乐,从将军木兰到少女木兰,让两个人变成一个人,征途即归途。

  征途 勇敢的跨界

  关于花木兰的故事,电影、电视、舞台……各种表现形式应有尽有。击乐剧场《木兰》,由朱宗庆打击乐团策划、制作、演出,结合导演李小平、作曲家洪千惠及多位重量级剧场艺术家连手打造,展现传统戏曲的精致内涵与打击乐的多样特性。“我一直就让乐手们学习中国传统的乐器,”朱宗庆说,“十几年前,我做过一个京剧和打击乐跨界尝试,当时做了一个9分钟的穆桂英片段。这9分钟的演出,所到之处全是叫好。于是,我就找到李小平,我们决定做木兰的故事。”

  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智慧。《木兰》的第一次亮相是在2010年,那一晚,现场果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可是当晚庆功宴的宵夜上,朱宗庆对李小平说:“我觉得不好,需要大改。”因为那一版《木兰》里,除了打击乐和京剧,还有踢踏舞,李小平的原意是想用踢踏舞展现出马踏中原的壮阔,可是在舞台上踢踏舞的声音,完全敌不过隆隆的中国战鼓。李小平也有断腕的勇气,到了2013年的全新版本里,就只有京剧和打击乐了。

  对舞台上的音乐家而言,《木兰》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尤其在《木兰》中的杀伐场面,“真的很折磨这些音乐家,要求他们放下他们擅长的鼓棒,拿起不擅长的少林齐眉棍。”导演李小平回想团员最初练功的过程,“他们开始总问我,我们是音乐家啊,怎么练起了功夫?可是渐渐地,他们练着练着,自己对自己却越来越严格,还会主动要求加练。”

  归途 传统的坚持

  出征再远,即使战功显赫加官进爵,听到故乡熟悉的旋律,她便义无反顾踏上归途。《木兰》也是一样,打击乐再热闹,最大的亮点还是传统的京剧。

  打击乐和京剧,究竟如何花木兰?其实也简单,按照李小平的说法,战争场面用打击乐,展现木兰的少女心时,用戏曲的方式更走心。说到走心的话题,这个《木兰》并不伟大,反而是莽撞胆小的,她冲动的决定,让她被迫“嫁”到一个不想去的地方——战场,而且立刻就后悔,木兰的内心时时刻刻想要回家,但战事逼迫着她的脚步向前走,在一战又一战的荣耀中,内心充满着返乡情怀的召唤。

  正如前面提到的,所有参与演出的团员,都接受了近一年的严格京剧训练,从基本功到棍棒、十三响等高难度动作,没有一项省略。练习过程中不断传出有人“挂彩”,但无人放松标准,坚持到最后。朱宗庆说:“观众完全分不清在舞台上哪些是打击乐手,哪些是戏曲演员了。”

  另外,在《木兰》旋律上,作曲家洪千惠为了让观众听见木兰的“温柔”,在旋律中纳入了更多东方风格的元素,像在《时局》一曲中,舞台上杯碗瓢盆展现了生活情境,豆子撒在鼓皮上的噼里啪啦,则使木兰回忆起儿时的鞭炮声。

  剧里剧外,《木兰》都在告诉我们,要勇敢出发,也要记得回家。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5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6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3·15专版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民间收藏
   第A21版:设计之都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第ZF02版:中缝12-13
“足坛翟天临”? 别过早定论!
花木蘭跨界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4花木蘭跨界 2019-03-13 2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