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出自四书五经
据说,一个好的年号至少应该满足以下条件:由两个汉字组成,易读易记,朗朗上口,寓意吉祥,富有深意。
迄今为止,日本共用过247个年号。历代天皇为求长治久安,都十分注意利用年号对治理国家的美化和祈佑作用。因此,也都十分重视年号出处的权威性。原则上,年号汉字必须有所典故、言之成理,所以被日本吸纳、内化成传统的汉学,自然就是最直接的资料库。
日本的年号大部分取自中国先秦经典以及后世的官撰史书,主要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此外还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其中,年号出处最多的是《尚书》,共有35个,其次是《周易》,有27个。例如,年号“昭和”,出自《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而“平成”则出自《史记》中的“内平外成”,《尚书》中也有“地平天成”的说法。
在历代247个年号中,实际使用了72个汉字。其中出现频率排在前三位的是:永、元、天。这与中国古代的情况大致相近。
取年号是一门高难度技术活,不少年号提名多次才被选中,比如“明治”被提名10次后中选,“大正”4次。最悲惨的要数“嘉德”,没被采用次数最多的年号是“嘉德”,被“毙”过40次。而“平成”则从幕府时代末期就候选着,直到1989年最终被采用。但是也有一些幸运的年号,比如“昭和”就是第一次作为候选时就被采用。
想要避开“中国渊源”
虽然往例都是引经据典,不过年号的候补提案,其实并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选用中国古籍。
此次选取新年号,日本社会就出现了希望从日本古典中选取的声音。日本财团会长笹川阳平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我们必须借助邻国的智慧到何时呢?可谓一语戳中日本人的心。日本NHK电视台报道,有日本专家认为,可以从像是和歌《万叶集》,或是《日本书纪》《日本叁代实录》等“六国史系列”经典着手。
但是,要彻底避开“中国渊源”,从日本古籍中选年号,难度着实不小。因为日本古典中也有许多由古汉语写成的作品,究其根源都来自中国古典。“越是有格调的语言这样的倾向越强。”例如,奈良时代编纂的日本最古老的汉诗集《怀风藻》被认为有许多出自中国古典诗文集《文选》,用汉文书写的《古今和歌集》序文“真名序”中也有很多引用自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因此,有人提议可以从《三国志》等中日双方有共同渊源的史料获取灵感。
仿效明清一世一元
在日本,更换年号被称为“改元”。研究发现,历史上平均一个年号的“服役期”为5年左右。
改元通常因为以下原因:新天皇即位,改朝换代;因为发现吉祥物(如庆云、神龟、鳖、白狐等),将其视作天赐吉兆,而祥瑞改元;因出现天际异象、天灾人祸而灾异改元;革年改元,即受中国谶讳说影响,认为辛酉年是革新之年,甲子年是革令之年,故逢这两个干支年头,改元成为惯例。
对日本历史上杂乱的年号制度作出重大改革的是在明治天皇时期,仿效中国明清一帝一年号的做法,建立了一世一元制,即一代天皇只用一个年号。后来,一世一元制继续在有关政治制度中得到确认。日本1979年实施的《年号法》规定,年号的变更限于皇位继承场合。
1300多年历史的年号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沉淀于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之中,直到现在习惯以年号纪年、对年号持肯定态度的日本人依然是大多数,废除年号的议论并没有成为主流。但日本企业对更换年号早已严阵以待,因为大部分日本企业都习惯用年号来纪年,换年号意味着将有大量文书以及表达的更改工作。据报道,在一项有关企业对更换年号感受的调查中,有43.6%的日本企业表示,更换年号以及伴随其而来的十连休会对自己的企业造成一定影响,既有所期待又有些许担忧。 首席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