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流水中鱼儿歌唱
京杭大运河横贯乌镇,在坐拥丰饶水域的江南小镇里,日本艺术家妹岛和世将座椅置于砖石铺就的广场上,100多个不锈钢镜面的座椅,犹如水面映照,倒影中糅进了周围的房子和建筑,一种别样的水面悄然诞生。
乌镇露天电影广场曾经是原住民的社交中心,地面全部是用灰色砖砌成。中国艺术家王鲁炎从中抽出若干块砖,把白色小人模型放了进去,它们隐于地下,不易被发现,唯有俯身观看,才能够察觉出来。它们和安尼施·卡普尔的巨作《双眩》处于同一块场地上,一个视而不见,一个不可忽视,两件反差巨大的作品,有了一段神奇的“对话”。
雅娜·文德伦的作品《与鲤鱼一起聆听》,是在乌镇秀水廊剧园里安装了一个“水听器”接收站,邀请观众一起来倾听乌镇流水下鱼儿的声音。
挪威艺术家图拉斯和当地居民合作,在乌镇收集了有关气味的故事,为乌镇建立了一套“嗅觉档案”。他挑选出气味源后,选择能够反映环境活动和传统生活的气味,并把味道附着在了物品之上,观众触摸了房屋构件等,可以闻到乌镇的“气味”。
多位艺术家从乌镇寻找到了灵感,作品嵌入了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元素,艺术与乡镇的历史和人文,有机地接连起来。
艺术思考不止于乌镇
选择来乌镇“只做自我”的当代艺术家也有不少,他们的关注不局限在乌镇的地域特性,而仅是将乌镇当做了前瞻性、先锋性的艺术实验场。
来自危地马拉的瑞吉娜·加林多小姐在乌镇的粮仓进行了一场行为艺术秀,她驾驶一辆雪佛兰汽车进广场,坐在驾驶室中,让机修工将整辆汽车拆解,观众们坐在高高的彩虹桥上目击了这一行径。来自策展方的解释是,“艺术家通过对这些材料自身时间线的勾画和表达能力的发掘,呈现出一种超越具体生命世态的对撞。”
在参差多态的展出作品中,有35件作品为“全球首发”,其中30件作品更是为了展览主题或者针对所在地的人文环境而创作。在策展人看来,这些置于乌镇的艺术品,所触及的问题不止于乌镇,更具多元文化所强调的包容性。
2016年和今年乌镇当代艺术节策展人冯博一认为,2016年时在旅游文化景区内嵌入国际艺术元素,形成地处乡镇的当代艺术生产传播的生态链,是当时的思路;而在今年第二届艺术节上,更多的思考放在了世界格局出现变化的当下,如何用艺术去解释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时间概念成为测试世界变化的一个尺度,具有前瞻性。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