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守住教育公平底线
纪玉
  纪 玉

  近日,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陆续公布招生简章。名额缩减、门槛提高、优惠幅度更加严格……多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变化,不仅将影响考生的命运,也牵动着社会的关注。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成为不少高校的“标配”,而大部分高校对单科成绩、论文、文科类竞赛奖项等此前的自主招生“敲门砖”提及较少。

  高校自主招生,是对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一种探索。高校有了更大的选才自主权,“偏才怪才”也有了更多的深造机会。不过,自主招生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焦虑。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十严格”的要求,要求各高校严格执行自主招生政策,严格控制招生规模,高校要在上一年录取人数基础上适度压缩招生名额,宁缺毋滥。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变化,正是顺应了“十严格”要求,目的是使选才标准和过程更公平、更科学;“宁缺毋滥”,也是为了选拔出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比如,“十严格”要求的第一条是“严格报名资格条件”,其中就提出,“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这项规定有明显的“问题导向”色彩,针对的正是现实中的一些造假乱象。一些个人和机构在高校设置的报考条件中看到“商机”,收取高昂费用,号称能帮助考生“跨门槛”,包括代写论文、包装简历等。有的高中生发表的论文,被质疑有抄袭造假嫌疑。虽然这样的造假行为,即使过得了初审环节,也很难通过自主招生后续环节的验证,但对于公平诚信的破坏,仍然是相当严重的,绝不可忽视。收紧条件,也是为了不让“拼搏”变成“拼爹”,不让比拼学生个人能力变成比拼家庭资源。

  当然,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变化,是在前进路上稍微带了一点“刹车”,而不是要“开倒车”。自主招生仍然是多元化评价与选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要在守住教育公平底线的前提下,完善制度规则,增进透明公正,让“不拘一格选人才”更好地实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广告
   第ZF01版:中缝4-21
   第ZF02版:中缝12-13
道路问题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
守住教育公平底线
一家门的“大飞机梦”
在幼小心灵里播下大飞机种子
新民晚报要闻A02守住教育公平底线 2019-04-01 2 2019年04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