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离不开求扎实讲完美的工匠精神。人称“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在三十多年职业生涯中,亲手加工的零件达数十万件,却从未出现过一次质量差错。加工制造飞机零部件的工匠,是工匠精细原则的至高版。
从小就喜欢飞机
不寻常的工匠,在日常生活中既不引入注目,却又无处不在,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让我们先把话题扯得远一些。
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此次分工,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便诞生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何谓工匠?简言之,就是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中各个环节的手工艺劳动者。
在中国,春秋时期曾发明创造了多种木工工具和兵器、杰出的大木匠鲁班,早就成为国人心目中工匠的鼻祖;而在外国,18世纪发明航海精密计时器的英国优秀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则无疑是世人公认的工匠典范。无论是鲁班还是哈里森,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追求卓越、孜孜以求的特质——这种特质,已然为历代中外工匠所传承。
胡双钱,就是秉承这种特质的当代“大国工匠”。
身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航空手艺人”的他,在三十多年职业生涯中,亲手加工的零件达数十万件,却从未出现过一次质量差错!为此,他荣获上海市质量金奖,当选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在国内遴选8名岗位超人,拍摄并播映了一部在全国观众中产生巨大影响的纪录片《大国国匠》,他就是八人中的一员。
我听到过一个有趣的传说,说的是生产世界顶级休闲摩托车的哈雷·戴维森工厂里,一位普通的装配工曾经自豪地对儿子说:瞧,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中,或许就有我的签名。这个传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工人、一个工匠在制造业中的作用,也让我看到支撑那种光环、那种荣耀背后的汗水和辛劳。缘于此,当我耳闻有关胡双钱的种种神话后,便陡升了采访这位“大国工匠”的冲动。
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的一间办公室里,胡双钱接受了我的采访。1960年出生的他,看上去精力充沛,思路清晰,只是头发大都花白了。很难想象,就是眼前这么个身着工装、不善言辞、平凡而又低调的钳工,竟然创造了那么多的奇迹,赢得了那么多的尊重,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
他的故事,既寻常也不寻常。
胡双钱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他从小就喜欢飞机。读小学放暑假时,为了看飞机,他甚至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来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一眼不眨地望着一架架飞机起飞、降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却从无怨言,反倒为自己饱了“眼福”而乐不可支。
老天似乎特别眷顾这个铁杆“飞机迷”。1980年技校毕业,胡双钱被分配到上海飞机制造厂,并亲身参与、见证了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运10”飞机的研制和首飞。然而,令他困惑的是,“运10”项目不久却下马了,聚集了中国各路航空制造精英的工厂瞬间冷清下来——同样被冷却的,还有胡双钱那颗炽热的心。
但他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离开工厂,也没有接受一些私企老板递来的充满诱惑的橄榄枝,他选择了留守。出于对飞机制造业的热爱,他参与了中美合作组装麦道飞机及波音、空客等飞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练就了技术上过硬的本领,积累了诸多与专业有关的经验,为日后发力于国产飞机的研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又是一个“凌晨3点”
在与麦道公司合作的这段时间里,胡双钱亲身体验到世界一流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并透过这个合作平台读懂了“优质制造”的内涵,更感佩瑞士、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中那些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苦学几个月的装配工,以及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
是的,放眼世界,制造业已经拥有、并将继续需要一流的工艺和工匠,而正在迅速崛起、渴望成为制造业强国的中国,更加需要一大批像鲁班和哈里森那样矢志不渝、掌握顶尖工艺的顶尖工匠!胡双钱的视野变宽阔了,信念也更坚定了,他举头仰望蓝天,似乎在思索什么,又像在等待什么……
2002年4月,ARJ21项目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由此,中国正式启动了国产支线客机的研制工作。胡双钱闻讯喜出望外,2003年即加入到新飞机研制项目中来。他深知,ARJ21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和梦想,又是“首创”,风险和技术要求不言而喻。于是,不管多么简单的加工,他都始终将质量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丝毫松懈。
一次临近下班,车间突然接到生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支线飞机特制件加工,次日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用。这,也太急了吧!很多人把迟疑的眼光转向了胡双钱。沉稳、内敛的老胡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下了班后再未跨出车间半步,一直在工作台上琢磨,操作……凌晨3点,两个加工零件一次提交合格。
又有一次,胡双钱按流程给一架在修理的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件。“我每天临睡前都喜欢‘放电影’,看看今天工作做得怎样。”那天“回放”时,老胡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有点不踏实。须知,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将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而导致螺丝松动。思来想去,凌晨3点,他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件确定保险没问题后,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又是一个“凌晨3点”,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为了工作,为了“质量”,通宵加班已成了胡双钱的家常便饭。“每个零部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对于年过半百的胡双钱来说,加班加点已经算不上什么,工作质量,才是他最为在乎的——并且,这种质量的精确度必须达到0.01%,于他而言才算是合格的。
“飞机关乎乘客生命,飞机零部件的制造绝不能出半点差错,99.99%和100%是天壤之别,是生与死的差别!”在参加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时,胡双钱的这番发言,赢得全场一片喝彩。确实,即使是工匠,加工制造飞机零部件的工匠与其他行业的工匠也有所不同。对此,胡双钱有着清醒的认识,且以不断的探索与实验去践行自己的誓言。
钳工作业的“独家秘笈”
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为此,胡双钱发明了“对比检查法”:从最简单的涂淡金水开始,把它当成零件的初次划线,再根据图纸零件的形状涂在零件上。“这就好比在一张纸上先用毛笔写一个字,然后再用钢笔在同一个地方写上同样一个字,这样就可以增加一次复查的机会,减少事故的发生。”胡双钱如是说。
“反向验证法”则是令胡双钱最为珍视的“金科玉律”和“独家秘笈”。钳工在划零件角度时,通常用万能角度尺划线,但此方法往往较难验证线是否划得准确。于是,胡双钱又用三角函数算出划线的长度进行验证。若结果一致则准确,如结果不相符就有问题。这样做,无异于在这一基础环节上做了双倍的工作,保证了加工件的精密度。
行笔至此,我们不得不对胡双钱刮目相看:作为一名钳工,他已经非常敬业,非常优秀了;可他并不满足仅仅将自己手中的活做好、做精,且毫无保留地将集自己经验、智慧、心血等创造出来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成果和专利贡献出来,与同行共享——这就足见他的胸怀、格局和高度了。
事实上,ARJ21的上马,已经表露出中国政府打造国产飞机的决心;而六年后的2008年,当中国正式宣布成立商飞公司、将全力研制国产民用大飞机、跻身世界航空强国的消息时,无疑佐证了ARJ21项目的成功,中国发展航空事业的目标,已然瞄准了“下一个”。
能够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这种“综合实力”,自然也包括一些最细微的环节,其中就有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如果说“运10”是一个难以割舍的心结,那么ARJ21就是重拾旧梦的一个契机,而C919,则不啻梦想成真、一展身手的献艺平台!胡双钱怀揣难以名状的兴奋,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C919的伟大事业中去。
C919的研制
C919的研制,是一个浩大而极富挑战的工程,单就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至少就有一百万个!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而从原厂调配却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到现场就地加工。胡双钱坦然接下了这个任务。
在场的人都知道,这是个价值100多万元的零件,有大小不一的圆孔36个,而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直径。按理说,完成这个零件必须依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但现在,胡双钱仅能靠自己的双手外加一台传统的铣钻床来操作……就在人们暗暗为老胡捏把汗时,却见他三下五除二,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将36个圆孔悉数打造完毕,零件经检验——奇了,竟一次性通过!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级技师,一名杰出的“大国工匠”,胡双钱确实创造了诸多神话,挑战了无数“不可能”。然而,也有人发出了另外一种声音: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这些工匠?他们能改变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智能化趋势吗?
这种声音自然有它的逻辑。但我们或许也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在研制大飞机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然已经日益减少,却仍然不可替代。不是吗?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不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吗?可见,在一些极其精密与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至少目前如此。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笔者之所以要强调这种精神,是因为它对于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心浮气躁的现象,有些人搞企业往往只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所带来的即时利益,却很少有静下心去思考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
结果呢?企业没有竞争力,产品没有吸引力,职工没有凝聚力,品牌没有号召力……
胡双钱,他不但让我们走进当代“手艺人”的世界,领略了“大国工匠”的别样风采,也让我们解读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且更加坚信: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拥有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