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搪瓷碗的故事
赵韩德
  □ 赵韩德  

  1968年,十几岁的我被分配到农场。我把家里两个旧搪瓷碗,一大一小叠在一起,塞进包;再塞一把铝质调羹,便到农场谋生去了。

  大碗用来买饭。那时胃口奇大,一顿可以狼吞虎咽吃下六两米饭。小碗装菜,两角钱红烧肉、五分钱青菜是标配,覆住碗底而已。有时馋极,狠心买两份,已经属于自我犒劳了。

  有一年隆冬开河,我深深的一锹,竟挖出个冬眠的野生大甲鱼。全班都瞪出了眼乌珠。收工,杀了洗净,喜滋滋地回宿舍,借来煤油炉,放在面盆里煮熟,煤油味甲鱼香充满草屋。六个人六只搪瓷碗各分一块,刹那间已经入肚。

  上调后到了一家大厂,做汽车轮胎的。我自豪地领到了印有我工号的淡蓝色搪瓷碗,一大一小,书法体厂名,字鲜红色,亮丽。每到吃饭时刻,我们小组六七个人,在大块头陈师傅的率领下,筷子调羹敲打着搪瓷碗,当当声从楼梯一路响到食堂。每当敲过车间办公室时,书记小山同志就严肃地虎着脸,非常不满地将头伸出窗口:“轻点,轻点!”

  在这弥漫着浓浓橡胶味的工厂,我的活儿是用铁棍把硫化后的轮胎迅速从钢模中撬出,滚到隔壁工序。大的轮胎有我人高,内胎充满硫化热水,极沉极沉,竖起尚可滚动,一旦倒下则根本无法扶起,要人帮忙,但用有自己工号的搪瓷碗吃到的伙食,却是难忘的:便宜,丰富,味儿道地。红烧肉味儿几近叉烧,又十分酥透。三鲜汤里,一块熏鱼,一块小白蹄,两个百叶结,漂几叶碧绿生青鸡毛菜,0.25元。咸菜汤免费。夏天有绿豆粥。

  和陈师傅他们一起吃饭,常常对食堂菜肴评论一番,有时还赞叹抢吃到的陈师傅从家中带来的生煸酒香草头。吃饭之际大家也会聊聊报纸新闻。忽然有一天,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出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长脚不声不响地把它摊开在饭桌上。我们的头一下子凑上去,只觉电闪雷鸣。大家把搪瓷碗洗干净,一路安静回车间,心中却还是电闪雷鸣。其实,半年前,一个更加震撼人心的消息发布:大学恢复高考!

  消息一广播,我们吃饭去的时候,激动得几乎把搪瓷碗敲穿。小山书记听见急雨冰雹般的搪瓷之声,从窗口伸出头,脸上没了训斥之意,露出知己的笑容:“小鬼,想搏一记是吗?”

  为了庆贺高考这个天大喜讯的发布,我们相约留下在食堂吃晚饭。每人两个搪瓷碗,再带上搪瓷茶缸。十来只搪瓷碗一下子都装满了菜——谁还计较每月工资只有36元?搪瓷茶缸斟得满满的,青岛啤酒翻着泡沫。我们第一次在食堂里把声音放得比老师傅们还大,举杯决定,到福州路科技书店去买《数理化自学丛书》,哪怕通宵排队。买回来自学,明年去考。派小长脚当晚就带凳子去排队。老师傅都奇怪地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一桌。小山书记也在吃饭,说:“小鬼,冷静。”

  在《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帮助下,我们陆续考上了自己喜爱的大学。我后来成了一名高级工程师。

  可惜自从用上了不锈钢盘子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后,搪瓷碗便不知去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五四运动100年燃情新时代
   第A03版:五四运动100年燃情新时代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夜上海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金色池塘
   第A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搪瓷碗的故事
楼台一勺春
书法
老娘的麻友会
以年轻的方式老去
新民晚报晚晴风景/金色池塘A14搪瓷碗的故事 2019-05-04 2 2019年05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