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创见
     
本版列表新闻
破解情怀与市场迷局——~~~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情怀与市场迷局——
用匠心与创意让诗意“落地生根”
邵华
  ◆ 邵华/文

  调和情怀和市场的矛盾

  文旅融合时代,寄托都市人对于诗意栖居想象的民宿,自然火了起来。比起国际知名连锁大酒店的千篇一律与刻板,小而美民宿因为倾注了主人的感情,充满故事,又与慢生活、吸引了都市人纷纷在节假日驱车入驻,根据相关中国民宿市场调研数据,全国客栈民宿总量已超过4万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宿行业营业收入将达到362.8亿元。

  市场需求的骤然增长引来了形形色色民宿投资人。他们中有传统行业的老板、教师、设计师、旅行社经营者,多少都带着回归乡野的情怀。

  然而,看上去很美的民宿之路,却也并非一路坦途。近几年,我国民宿行业遍地开花,和最初的火热相比,不少地方的民宿已经出现投资过度、生意冷清,即便是在新春等长假时也会出现入住率也照样下滑的情况。

  事实上,根据一家行业媒体的说法,资本蜂拥将催生海量“美丽的鬼屋”,除了少数入住率较高的“明星”民宿外,更多的民宿入住率低得可怜,甚至连日常运营都难以为继。还有一种为主流媒体普遍引用的数据是,目前市场上,95%的民宿都在亏损。

  如此看来,对于民宿来说,情怀和市场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过,不少成功的民宿运营例子也在以事实告诉已经入行或者正准备入行的民宿人、准民宿人,民宿不仅要有故事、有情怀,更要蕴藏匠心,彰显创意。

  “小而美”的大学问

  骨灰级民宿人季子弘曾这样形容民宿这项文创事业:“风格民宿的创业者与消费族群都很特别,对于创业者来说,不仅是在提供服务,还在贩卖一种梦想、一个故事,消费者也多是认同主人用心经营理念而来。因此,业主在软件上更应力求突破,增加人文风景。”

  换言之,表面上来看,做民宿是一种情怀,但在实际操作和运营中,打造民宿的人,必须拥有匠心,真正用心去打造有温度的民宿,从而才能带给住客酒店锁不能企及的居住体验。

  在日本,民宿已经经过50年多年的发展,日本的民宿人已经对这个行业有了相当清晰的定位,民宿就应该是小而美,富有个性的,即便是民宿品牌,每一处都要在当地文脉中落地生根。并且,想要长久经营,除了在几十年里,经营者日复一日对客源的服务流程细致入微之外,从最初的创意、空间设计,以及到日后的维护、精雕细琢,处处都要体现出追求卓越、不厌其烦的工匠精神。

  小而美,用心营造和打理,这些经验“移植”到国内市场,也一样通行。

  农民房变身匠心山居

  但精雕细琢并不意味着雕梁画栋,一家成功的民宿从设计与创意伊始,会把更多的功夫和匠心倾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天竺路的觅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开业以来,年80%入住率的好业绩,引起了民宿行业的高度关注。

  虽然最初的选址仅是因为高明、蔡晓丰两位资深建筑师的旅行偶得,然而,改造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和故事听起来颇让人动容。

  “觅居”建筑的前身本是杭州西湖区灵隐寺边的两幢不起眼的联体村屋。房主是当地农民,进城务工多年,空置的老屋门前树木枝繁叶茂,荒草重生,曾经的白墙也在岁月流逝中变得斑驳。

  见惯了高楼大厦,厌烦了车水马龙,两位建筑师偏好名寺古刹旁的青青茶山、涓涓细流。而真正让他们下定决心的是这里的氛围,聆听深远而悠扬的钟声,心情也慢慢沉静下来。他们多方打听,终于寻到屋主,将农民房租下,开启了民宿改造设计的旅程。 

  尽管在建筑设计行业驰骋十数年,专业素养深厚,但当建筑师化身民宿人,他们所遇到的困难远远比想象的要多得多。灵隐寺周边是国家5A景区,管理相当严格,村里的建筑也没有改造的先例,两位建筑设计高手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500多平方米的旧房,改造设计难度不亚于几十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

  比如,两间老宅之间有一堵分户的旧砖墙,是稳定整体建筑的“中流砥柱”。要把民居改为民宿,老砖墙必须要打通。于是,高明、蔡晓丰决定“偷梁换柱”,他们先在计算机上复原了整个建筑的力学模型,根据建筑风化损毁的情况,计算出了结构替代的方案——在原先竖向承重墙的基础上,凿出可供一人出入的洞口,露出顶部圈梁,挖出地面基础,加入钢柱支撑。简而言之,就是一边拆除,一边加固,待到植入钢柱的承载力已经足够取代原来的砖墙时,再逐步拆除周边墙体,并留下T形墙垛以起到稳定作用。绣花一样,建筑师和工程人员一起齐心协力,精确把控了加固施工的过程。

  之后,整个改造设计工程在大堂,餐厅,厨房,吧台,公区,客房次第展开,就像“偷梁换柱”的精细一样,虽然方案设计和执行有条不紊,但两位建筑师“螺蛳壳里做道场”,精心把控每一个细节。整个觅居的设计施工历时一年多,上海、杭州之间来来回回跑了2万余公里。

  有故事更要有创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觅居终于变成了高明、蔡晓丰所期待的模样,无论是室内空间,还是整体氛围,均是可圈可点,融入了丰富的创意,颇有意境。

  一楼的客房结合室外景观,营造出可供住客散步小憩的院子。为了提高舒适性。邀请阳光和空气进入民宿大厅,高明、蔡晓丰将原先加起来一共只有四扇窗户的两栋房子,新开一、二层大窗洞。每当阳光透过竹帘洒落在大厅的地面上,好似水波般流动,因为光影流转,大厅中正在举行茶会变得更加有趣。

  二楼的楼梯间则在客房的围合之中,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中庭。客房的室内设计,遵循“简形、素工”的理念,宁古勿时、宁拙勿巧、宁俭勿俗,高明、蔡晓丰并不限定其风格,实则是以不变应万变;每间客房各有特色,再配合各自的特色配以“桂雨”“禅踪”“六合”“流霞”等的名字,房间顿时有了“灵气”。

  因为建筑物挑高的约束,三楼的储藏室受原始层高较低,于是建筑师打开脑洞,“向上拓展”,在扩大屋顶天窗洞口,安装电动天窗和遮阳帘后,生生将其改成了日式榻榻米风格的客房。躺在可电加热的榻榻米垫上,住客可远眺茶山,仰望星空,独守一份禅境。

  老木头、素水泥、金砖、钢化玻璃以及地取材,不仅保证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整体空间中稳重的灰,明亮的白,两种色调也与老木头的质感所表达的淡定豁达的空间特征不谋而合,而落地大玻璃窗、竹帘、原创家具又为空间注入了鲜明的现代气息。

  同时,两位建筑师还借鉴中国传统江南园林设计理念,运用“凭、曲、借、寄”的手法,打造多层次立体空间,在不大的觅居建筑周边空地上打造出数个花园,秋来赏桂,或是呼朋唤友来野餐,都能找到合适的场地。

  整个环境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用高明、蔡晓丰的话来说,有道是,偶有佳遇,得之幸之,一年来的设计和营造的成果,正是他们所追求的境界。“对于民宿而言,情怀与市场并非对立。”他们借用一句SUV车的广告词:“用实力让情怀落地”。

  有情怀的民宿需要的是有情怀的住客,用匠心和创意用心铸造的空间,简洁之中不乏温馨和自由,让住客寻到家的记忆、家特有的安稳和味道,正是那些优秀民宿能“落地生根”的成功之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夜上海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民间收藏
   第A20版:创见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第ZF02版:中缝12-13
用匠心与创意让诗意“落地生根”
新民晚报创见A20用匠心与创意让诗意“落地生根” 2019-05-08 2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