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5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灵魂的升华
万兴坤
  万兴坤

  订阅《新民晚报》三十余载,尤喜副刊。幸运的是从2014年开始,在“夜光杯”发稿。最值得回味的是去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前夕,写了一篇纪实散文《灵魂的归宿》,述记当年参加救援的医学防护人员在映秀渔子溪,悉心掩埋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让逝者入土为安……

  那是正值“5.12”十周年将至之际,我再次去映秀,雨雾中瞻仰地震遗址,专门到渔子溪公墓,表达对逝者的缅怀。5月11日那天,在去往重庆途中,我将这趟映秀之行告诉了报社的同志。编辑回复,嘱补写一段重返灾区的亲身感受。我倦意顿消,立即在大巴上边想边写,同时选了一组图片,用微信发送成功。第二天,我在朝天门码头首先看到“夜光杯”微信公众号发的稿子《灵魂的归宿——汶川十年,梦回映秀》及配图。此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山城,真真切切感触到编辑同志那颗炽热的心与汶川一起搏动。一路与我同行的同学,也为之兴奋,大家随即在“朋友圈”转发。后来,发现阅读、点赞4600余人,留言的大多表达对逝者的哀伤,赞扬救援中凝聚的不屈精神。湖北读者郭云山在留言中写道:“……十年前的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落在了汶川,多少个家庭失去亲人,痛肝肠断,悲伤场景令人难忘。重建的汶川,已变成锦绣山河,那些逝去的亡灵,也感受到祖国的温暖。”而当年参加救援和掩埋遇难者的战友阅后,仿佛又回到救灾现场。我所在单位的三名年轻救援队员蒋宝贵、汪中明、史晶,都是在帐篷里宣的誓、火线入的党。他们感慨道:这场无情的灾难,让我们失了很多,也让我们收获许多。在汶川,我们读懂了什么叫不屈,什么叫坚强,用实际行动书写忠诚。

  我与原成都军区联勤部干部、现已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贾志平,曾在一个工作组呆过。他读了《灵魂的归宿》,得知我又去了映秀,觉得没陪同我一起去深感遗憾。今年三月初,我们在京相聚,他至今没有忘记,地震那天第一时间接到我的问候电话。更难忘的是地震一周年前夕的绵竹之行。2009年4月中旬,我和单位几个同志出差到成都,大家念及战斗过的地方,还想到灾区看看。于是,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与绵竹市疾控中心协调联系,贾志平与我们同往。到了汉旺,疾控中心的领导安排防疫医生谢国玉当向导。沿着弯曲的山道,约行20余公里,便到了清平乡。沿途看到倒塌的建筑,仍是一片废墟,破坏程度不亚于映秀。这里的村庄,都建在山沟里,一片民房皆为泥石流掩埋。有座房子,只露出一筷子高的屋顶。在山腰堰塞湖旁,一位男子风尘仆仆向我们走来,握手问候。谢医生介绍说这是清平乡陈军乡长,正陪同市领导在村里调研。交谈中,得知陈乡长的命是捡回来的。地震发生时,他正好带车到了村口,山坡上飞滚下来石块,车翻人埋。当时一村民路过,见乱石中露出部分车身。他用力搬开石块,发现司机颈部被砸已身亡,坐在后座的乡长得救。从此,乡长认这位村民为“干爹”。

  一路陪同,谢国玉给我们的印象,既有川妹子的泼辣和热情,又有成都女子的秀气,特别是内在之美。也许是触景生情,谢医生讲出自己的故事。她的爱人是当地开银矿的老板,地震发生时,她舍弃家里的所有财物,包括爱人给她买的貂皮大衣。惟一个念头,冲入防疫站,抱出一堆包括血浆在内的急救药,后来在急救中,挽救了不少生命。从此,当地人叫她“谢美丽”。

  在灾难面前,人类为拯救自己,没有那么多杂念。灾难也是一场洗礼,人们的心灵得到过滤,灵魂得到升华,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聚焦/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18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荷兰
   第A24版:西班牙/新民海外
灵魂的升华
乐且晏如
智慧快餐
夜读异事
豫园内的环龙桥
岁 月
听大书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A15灵魂的升华 2019-05-12 2 2019年05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