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镜头艺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5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光逐影广富林
姚和兴
■ 富林夜色 姚和兴 摄
■ 富林塔 孙景根 摄
■ 骨针广场 陆耀康 摄
■ 福泽桑梓 王肇建 摄
■ 腊梅争春 姚和兴 摄
■ 黑渡口茶室 王肇建 摄
■ 晨韵 姚和兴 摄
■ 富林桥 孙景根 摄
  ◆ 姚和兴

  上海民间素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之说,因此松江也被称为上海历史文化之根。1959年,松江当地农民在开掘河道时偶然揭开了广富林遗址的神秘面纱。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掘和研究,直到2006年“广富林”文化这一名词才被相关专家定义为“一种距今4000多年的新见的考古学文化”。它不仅有来自我国南方的良渚文化的痕迹,也有来自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的印记,因此,这一文化带有上海最早的“移民文化”色彩,是上海“海派文化之源”。

  经过考古专家、设计师和建设者十多年的努力,广富林文化遗址一期(松江区广富林路3260弄)已于去年6月对公众开放。之后,这里便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喜欢的创作之地。广富林最负盛名的是黄昏和夜景的拍摄,配合园区的灯光秀和音乐喷泉,氛围极好,是追光逐影的创作宝地。

  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朱雀门在华东政法大学对面,入此门向北,沿广富林文化遗址的中轴线前行,可一路行摄至骨针广场。沿途景观大气、清新、婉约,在造型独特的亭台楼阁和牌坊间融入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堪称“一步一景”。竖立在骨针广场中间的巨大骨针雕塑代表了时光的久远,也象征了先人的智慧与勤劳。

  富林塔位于知也禅寺东侧,采用汉唐风格的三重塔设计,整体风格庄重、大气,是遗址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知也禅寺东南面是陈子龙纪念馆。再向北就是广富林文化遗址最精彩的部分——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它的外部形象由三组漂浮在水面上的大型坡屋顶组成。双面屋顶和圆顶建筑的形式灵感来源于新石器时代先民的房子,外立面的细节融入了中国唐宋以后形成的传统古建筑的特征。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北面有一块巨大的浮雕照壁,记载着广富林和松江有史以来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展现的是当年广富林“归舟泝横浦,点点十幅蒲”的盛世场景。在其周围有许多粉墙黛瓦的徽派院落,由徽派古建筑整体搬迁、改造而来,风格雅致。

  在富林湖的东南角,连接纤夫桥的岛状丘林,称为“黑渡口”。据说古时广富林天黑以后,街栅、河栅都会关闭,进出盘查严密。但由于河道密布,仍有一些偏僻河口没有建栅,便成为乡民偷偷进出的泊船点,这也是“黑渡口”之名的由来。后来,这些泊船点逐渐发展成了夜晚进出的固定摆渡口。改建后的黑渡口上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茶楼,站到茶楼顶,富林湖美景尽收眼底。

  此外,遗址西区还有古窑展示馆、城隍庙、关帝庙、御赐桥、大水车等景点,都是摄影创作的热门区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镜头艺术
   第A22版:设计之都
   第A23版:新民旅游
   第A24版:旅游资讯
   第A25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9
追光逐影广富林
新民晚报镜头艺术A21追光逐影广富林 2019-05-14 2 2019年05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