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设计之都
     
本版列表新闻
~~~基于性能的诗意建构
     
2019年05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身在城市,心游山水
基于性能的诗意建构
南 瑶
■ 空中石库门
■ 高密度城市中的“山水”
■ 人性化尺度的街道和里弄空间
■ 山水的近观(余迅习作)
■ 百米高楼包围下的记忆
■ 见天见地、独门独户
■ 传统聚落的现代的空间转化
  ◆ 南 瑶/文

  山水,中国精神的象征,一种天人合一的东方人文主义和谐精神。“山水城市”不是一个新词。1990年,钱学森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未来城市的构想。尽管始终缺乏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一套完整思路和可行方案,出于中国人对山水精神的天然向往,不断吸引着具有人文情怀的建筑师投身其间。

  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德国,并在2001年就成为德国注册建筑师的余迅和家人在回到故乡上海后,曾颇花了些时间来适应这座城市高速紧张的节奏。思索如何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找到未来适合的生活方式,“山水建筑”的设想成为了答案的关键词。“对我来说,生活的表达可以是诗歌,亦可以为建筑;可以是山水,亦可为城市。”平时热爱游冶山水,作诗绘画,建构城市中的诗意生活方式,是余迅作为建筑师的追求。

  请来水乡聊聊天

  南翔邻里中心是一个被百米高楼包围的,“点”式的项目。余迅希望有更多特殊而有趣的“点”,嵌在现代城市高楼的网格中。它们不是漂洋过海的布景,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生活空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帮助人们找回某些失去的美好。

  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见天见地、独门独户成为一种奢侈,以此为原型的公共建筑更是少见。南翔邻里中心的设计出发点是“三维空间聚落”,以立体的方式恢复“间”“院”“街”“巷”的空间载体,引导人们体味传统江南的氛围,增进邻里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接手项目时,规划条件是做一个四层楼的公共建筑,显然,条件已经不允许像传统村落那样疏疏落落地铺开建单层建筑了,但余迅并不想只是简单从功能出发,做一个满足使用要求的“现代盒子”,而是为南翔的市民建造一个能够充满自然生机和文化情感的空间载体。

  南翔本身具有江南水乡的典型生长方式,以“间”为基本点,进而形成 “合院”单元,再以重复套接的方式形成几路几进的宅院,多个宅院又再组合成聚落。设计时,余迅抓住了做“空中院落”的灵感,嫁接了水乡城镇的元素,打造了“三维空间聚落”,将一系列具有江南民居尺度的院落提升到空中,又在空中围合成有着传统村落尺度的大院落,作为人们聚集和交流的空间,通过大台阶连接到地面,中间设置了几个布满绿化的空中休息平台。

  空中院落的功能是小图书室、老年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茶室等。在有限的空间中,团队设计了小巧精致的庭院景观,重现传统院落的意蕴和氛围。在空中院落下方布置了带有回廊的大型功能空间,已有图书馆、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健身房、各种社区组织以及咖啡馆等机构入驻,其形态和尺度也与传统的“街巷”契合。这样,南翔邻里中心形成了一个由小院落到大院落、由交流聚集的空间到街巷空间,由私密到半公共再到公共的一个过渡的空间序列,其空间的组织原则和串联逻辑与传统的江南村落是一致的。三维立体的交织,既保留了传统的空间尺度,解决了现代城市在平面用地上的捉襟见肘,又实现了传统江南聚落肌理的现代的空间转化。

  建筑空间在功能之外,是一种人们对于空间形态、环境氛围的心理体验,南翔邻里中心在现代建筑的外壳中,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精神,“这与钱学森先生倡导在现代城市文明条件下,人文形态与自然形态要在建筑规划设计上巧妙融合是一致的。”余迅说。

  空中石库门里看“山水”

  城市生活的环境和节奏,如饮食起居、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居住环境塑造着行为方式,经年累月地重复,就会使人产生行为上的、身体上的乃至精神上的“习惯”。人具有与山水和自然的一种天生的亲密感,但也养成了长期居住城市所造成的生活和社会习惯。如何在两者间取得一种平衡,或许是当下重兴“山水城市(建筑)”的意义。

  在南翔邻里中心项目中,余迅通过一个“点状”建筑的实践,尝试恢复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载体的院落和街道空间。在世博浦西地块的改造的城市设计中,他在“平面”和“垂直面”的两个维度中,进一步地接近和解析这一主题,即如何在高容积率、高密度的现代城市中,让人们找回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邻里交往的空间,感受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在游览黄山时,面对层层叠叠、千姿百态的奇峰秀石,余迅突然想到,这些自然的造化竟和城市中高耸入云的建筑群十分相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对黄山的印象是由一个个局部空间碎片组合而成的,要观一座山峰的真实面貌,非登上此峰对面的另一座山峰从远处观赏不可。所以,观山也有“远观与近观”的分别。这种实际经验启发了余迅将“远观”与“近观”的思考运用到世博浦西地块改造的城市设计中,尝试打造一座具有上海城市文脉特征的“城市山水”。 

  城市和山水一样,在观看时也有“近观”和“远观”的分别。在尺度上又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区别。就像电影镜头,由远及近,欣赏城市天际线需要远观,观察城市的丰富性需要中观,而对城市细节的体验则需要微观。这个项目的设计概念既称为“城市山水”,便有要在城市中造“山峦”之境的寓意。由于世博会浦西地块临着黄浦江,将项目中高层建筑群在宏观层面打造成仿佛层叠的山峦一般,但对于身处建筑群腹地的居住者,则如居于谷中,自己并无法观 “城市山水”之全貌。为了补偿居住者的心理体验,余迅把重点放在“近观”上。在高层建筑之间的空地中,团队打造了具有上海老里弄风格的商业街和文创基地,让人们在高层建筑的 “谷”中感受不到宏观层面大体量的百米高楼的压迫感,而是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体验具有人性化尺度的街道和里弄空间,恢复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的习惯。

  在高层建筑中的第三个垂直维度,作为整片建筑的亮点,余迅引入了上海里弄庭院的概念,称之为“空中的石库门”,借用上海传统建筑意象,来打破现代社区鸽子笼“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构建邻里公共空间。

  今日的山水建筑不是复古,建筑师对于传统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在空间尺度的还原,是对现代主义非人性化尺度、单调乏味和布景泛滥的城市弊端的一种更正,是力图超越技术层面的各种概念,去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精神性的所在。将诗意带入城市,在高密度、快节奏的区域重构建筑和环境的共生关系,创造具有情感性和归属感的未来山水意境,是那些和余迅一样怀有山水情怀的建筑师的共同追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镜头艺术
   第A22版:设计之都
   第A23版:新民旅游
   第A24版:旅游资讯
   第A25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9
身在城市,心游山水
新民晚报设计之都A22身在城市,心游山水 2019-05-14 2 2019年05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