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移居“吉庆里”
静安区山西北路457弄上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弄堂门楣上刻着“吉庆里”三个大字。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海派画坛处于新旧交替之时,尚无领军人物。画家王一亭感到,凭吴昌硕的社会资历和艺术声望,可以成为海上画派的领军人物,便力邀他“移家海上”。
1913年秋,69岁的吴昌硕携子吴东迈来到上海。挚友王一亭为其租借了吉庆里12号的一幢旧式石库门两层楼房,房东是王一亭的侄媳。先前吴昌硕夫妇定居苏州,但也时常来吉庆里小住。此屋刚落成时,屋后是一片荒坟,因为这一缘故,吴昌硕将书斋取名为“去驻且随缘室”。两年后,该处荒坟被铲平,又建起新式弄堂,环境焕然一新。吴昌硕住石库门二楼东厢房,画室设在二楼中间,底层为客厅,陈设简朴。1985年,经吴昌硕弟子刘海粟、王个簃等人的大声疾呼,吴昌硕故居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昌硕的吉庆里居所曾经名人云集,于右任、梅兰芳等都曾到访,西泠印社创始人丁辅之、叶品三、吴石潜、王福庵等也曾在这里与吴昌硕共商发展大计。在这里,吴昌硕接受了众人多次恳请,担任了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上海书画协会首任会长和上海题襟馆书画会名誉会长之职。在这里,他课徒授业,耳提面命,培养了一批弟子,如王一亭、陈师曾、潘天寿、刘海粟、沙孟海、王个簃等。也是在这里,吴昌硕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创作了不少艺术价值极高的诗书画印佳作,将海派艺术推向海外。
纪念馆搬入友人老宅
除了吉庆里故居,上海吴昌硕纪念馆1994年就已成立,当时馆址在浦东新区川沙镇。2010年,纪念馆搬入陆家嘴东路15号陈桂春老宅。
说起来,这也是因缘际会的一段佳话。吴昌硕与陈桂春是老友,90多年前,吴昌硕为支持陈桂春创办医院,多次在此处创作义卖筹款资助。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辟有“吴昌硕生平陈列室”“大师画室”和“作品展示厅”。 文/图 沈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