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自7月1日起正式实施,市民早已迫不及待地响应垃圾分类“总动员”,因为垃圾分类,可以成为一件时髦的事,它既关乎绿色发展,又不乏变废为宝的奇思妙想和成就感。
垃圾箱 “有智慧”
垃圾分类变得时尚,或许就从身边的智能垃圾箱开始。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内的“智能分类回收垃圾桶”深受欢迎。学生打开App,进行扫码投递、视觉识别、自动称重之后就能实时获得“环保金”。有学生夸赞“垃圾桶太先进”,她投入一个饮料瓶就能被实时返还5分钱。据统计,这组垃圾桶在投放首月已接收订单290个,总量达368公斤。它还能精确地计算出各类垃圾的数量:塑料瓶491个、纺织物80.49公斤、纸类物品183.41公斤……
上海电机学院大学生创业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回收箱也“绝技傍身”。回收箱拥有自动识别、满载预警、智能称重、温度预警、户外防水、GPS定位功能、杀菌除臭、夜间照明、自动感应门等功能。自5月中旬试运行以来,这款垃圾箱甚至引来周边社区一拨又一拨居民的参观。
社区墙 “会说话”
垃圾分类,赋予生活空间“设计感”。
为了宣传生活垃圾分类,金山区金玉豪庭利用小区楼道内的墙“做文章”。在布满绿植的墙上,“垃圾如何分类”“垃圾去哪儿了”等指示牌好看易懂。如今,小区居民除了在此交流分类规则、窍门之外,也爱在此闲话家常。
在闵行新浦江城,长90米、高3.5米的彩绘墙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画中,欧式街道呼应新浦江城意式建筑风格,垃圾分类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画中,比如人物对话包含垃圾减量、立法等具体内容。这堵墙还有一个时髦的名字:摩登新“拾”尚彩绘墙。如今,周边居民晚饭后就爱去新“景点”逛一逛。周小姐称,真没想到垃圾分类推广可以这么“玩”。
行动中 “显神通”
垃圾分类并不只是家庭主妇的事,正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与参与。有年轻人认为,变废为宝十分酷!
静安区悠和家园内有一座由垃圾压缩站改造而成的屋顶花园。誓将环保进行到底的社区居民,开始使用小区内的湿垃圾堆肥,养护花园里的绿植。巧合的是,申城的建筑工人同样打起了垃圾的主意。在中建三局瑞虹新城十号项目工地,工人将食堂的菜叶、泔脚等湿垃圾制成“环保酵素”,用作工地内绿化的肥料。
江桦路200弄1号楼楼下的八分类垃圾桶别具一格。八分类垃圾桶是在原有的四分类基础上,新设置了废纸、废玻璃、废旧纺织物、废塑料4个分类垃圾桶,这使得小区内的生活垃圾分类更精细化。八分法也激发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