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浦江畔话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陆家嘴传金融改革开放强音
杨硕
第11届陆家嘴论坛之“浦江夜话”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参加陆家嘴论坛的各国嘉宾新华社 发
■ 与会嘉宾参加茶歇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当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决胜冲刺阶段,上海仍需大胆作为。”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郑杨在第11届陆家嘴论坛之“浦江夜话”表示。

  昨天晚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綦相,摩根大通亚太地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Nicolas Aguzin(欧冠昇)与郑杨一起现身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分会场,围绕“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借鉴国际主要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与上海实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何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等议题进行讨论。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提高国家金融体系效率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初心是什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变得更发达,更能服务实体经济,同时更能服务国家的对外战略。做好了,对上海的经济也是一种促进。”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陆家嘴论坛上指出。

  方星海表示,中国在国际上金融要取得地位首先要靠上海,去年宣布科创板推出的时候,要求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两个中心建设起到互为促进的作用。

  他表示,金融有其特点,金融体系里各类的机构互相之间业务上的交往、信息上的沟通比一般行业都要多。当生态链形成后,怎么样的地域安排是最有效的,能促使生态链最好发挥效益?“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有个金融中心,各类金融机构能在一个城市里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方星海称。

  “从信息交流有效性、金融纠纷解决这些角度看,建设一个金融中心,各类要素市场机构包括司法机构聚集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国家金融体系的效率,这不仅是上海本身的战略,更是国家战略。”方星海总结说。

  在谈到新时期金融对外开放新特点时,方星海表示主要有三点,首先,是更大规模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其次,现在已经可以逐渐地服务境外企业的融资需求了。第三,中国金融服务也要跟着中国企业到全球去,这方面稍微落后一点。

  摩根大通亚太地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Nicolas Aguzin(欧冠昇)在论坛上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让他十分看好中国市场,“我可以预测,在未来12至15年后,上海整个市场的发展规模将是全世界未曾见到过的,非常独特,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投资。”

  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

  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

  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郑杨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明年要基本实现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郑杨进一步表示,从框架体系来看,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上海已经形成格局完整、品种完备、交易活跃的金融市场体系,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全部主要要素。”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和成熟的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还存在着差距。”郑杨说道,“比如说我们的市场大,但是不强,整体上缺乏足够的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上海金融发展环境需要不断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来正视解决,同时也要通过金融开放、改革创新来加以推进。”

  郑杨指出,要全面提升上海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关键在于重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当前上海已经完全确立了以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的人民币的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中心,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郑杨称,要坚持一个核心,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一个核心是要继续把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作为上海金融中心的核心,这是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个基础。

  同时,郑杨强调:“我们还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开放引领,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我们在通过自贸区加快了金融的开放步伐,我们金融业的开放也将持续推进。特别是我们最近对于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同时也打造了“一带一路”的投融资中心,使上海成为我们国内外资源配置和合作共赢的重要节点。

  二是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建设全球金融科技的创新体系。要探索实施监管的创新机制,积极应用监管科技,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科技的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要在有效开展风险压力和服务能力测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金融科技的中国标准、上海标准,赢得金融科技领域方面的竞争力。

  三要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加强金融营商环境的建设,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不断完善金融法治、税收、会计、信用、监管等制度体系,同时要强化专业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壮大。

  郑杨表示,进入决胜冲刺阶段,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仍需大胆作为。上海将研究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加强长三角区域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提升政策的一致性,争取在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率先实现一体化。

  另外,上海还将在加快金融开放创新方面勇于作为,在金融机构集聚方面,上海吸引了全球知名的资产管理机构,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积极培育保险市场,吸引大型的再保险公司来落户。

  同时,也会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方面敢于作为,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监管的责任,同时强化央地金融管理的协同配合,严防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交叉叠加成系统性的重大风险。最后,郑杨强调:“我们将推动上海地方金融监管的条例尽快出台,建设金融风险管理和压力的测试中心,在监管的好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产品、更多的创新、更多的改革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

  几大支柱支撑金融中心

  包容心态吸纳各路人才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綦相则从一个银行保险监管者的角度,表达了如何看待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他认为,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里处于第五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上海集聚了各种金融要素、各类金融资源,上海的金融市场总成交额遥遥领先,它的直接融资占比在全国有85%,接近90%,有1600多家持牌机构。这些持牌机构里,逾30%又是外资机构,体现了它的这种包容、开放。所以说上海进一步建设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有非常好的基础,现在又有了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綦相看来,支撑着一个发达的、能面向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几个坚实的支柱。第一就是一个金融机构的体系。能拥有一个经营稳健、治理良好风险文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非常重要,尤其是监管者。所以监管者要更多关注审慎监管的内容,更关注风险管理。

  第二,是要有一个有深度、有广度、开放的、活跃的、有韧性的,而且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市场。这个金融市场的建设步伐迈得很快,能具备这些特征的金融市场一定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市场,也会是一个非常有效率,在配置资源和辐射服务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的市场。

  第三,要有一张有效的金融安全网,这张金融安全网里边有很多要素。綦相认为,这里面一方面要有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还要有一个早期的干预框架,不仅日常监管是有效的,还要有早期干预处置风险的框架。要有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央行及时发挥最后贷款人的功能。

  第四,要有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社会公信力很高的金融基础设施。一说到金融基础设施,大家就容易想到是硬件,实际上这里面既有硬件也有软件,硬件当然有支付结算系统等。软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实际更加重要,比如法治、信用环境、信息披露、会计、审计制度、外部信用评级、中央交易对手方的服务等。

  最后一点是金融人才的基础。綦相表示,上海是我们国家金融人才最富集的地方,像金融、法律、科技这些人才都云集在一个金融中心里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一个金融中心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吸纳各种各样的人才,使各路人才如水归海,就能建设一个更理想的国际金融中心。”綦相说。

  本报记者 杨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家装专版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体/文体新闻
   第A17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浦江畔话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陆家嘴传金融改革开放强音
资本市场里程碑 孕育改革新动能
向好趋势不变 风险管控不松
对内重信息披露 对外控执法力度
新民晚报要闻A05浦江畔话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陆家嘴传金融改革开放强音
2019-06-14 2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