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数出来了。考上中专、职校、技校,考生会是什么感觉?家长会是什么感觉?老师和校长又会是什么感觉?至少“有点抬不起头”吧。这句话或许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千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头。现实就是如此。
然而,求学的前景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并非如此。这几天,一个重要喜讯传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中职教育国家奖学金,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从今年起每年奖励2万人。
给中职生设立国家奖学金,就是为了鼓励更多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的道路不止考大学、读本科、读研究生这一条。国家亟需一大批蓝领技术工人,他们将是打响中国制造品牌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当然,好的观念需要好的政策配套措施跟进和保障。这倒不是“利”的引诱,而恰恰是体现出一种国家导向和育才导向。财政部、教育部近日也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在分配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名额时,应当对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以农林、地质、矿产、水利、养老、家政等专业和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人才紧缺专业为主的学校予以适当倾斜。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更亟需“大国工匠”的辛勤和智慧。实践证明,技能型劳动者数量和质量是先进制造业竞争的最重要因素。有统计显示,我国技工劳动者1.5亿,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9%,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19%;高级技能人才3762.4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2%,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5%。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都是“盛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也是“大国工匠”的重要起点。让更多年轻人乐于当、立志当一名技能型工人,职业教育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