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坐落在杨浦区安波路上的一所名叫复旦实验中学的学校时,总感到心头一热,耀眼、熟悉、紫红色的行书字体校牌映入眼帘,不禁勾起我们这些毕业(肄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老同学对消失多年的母校——复旦实验中学的怀念。
母校——复旦实验中学隶属于复旦大学,是一所完全中学,1923年由郭任远教授创办。郭教授是复旦大学毕业生,后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职母校。郭教授为推行其信奉之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同乡富商资助下,筹建了复旦大学心理学院,并创办了复旦实验中学。当时大学和中学的校长由李登辉先生担任。李校长是孙中山先生从南洋请来的。大学和中学校址都设于江湾地区。那时复旦实验中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强,大部分师资由大学部的教授兼任,如外文系的伍荒甫教授、中文系的郭之若教授都分别担任外文和语文教学;有名的画家钱君匋先生、音乐家王允功先生都承担了教学任务。学校里的进步力量也很强,有地下党支部。解放前,学生党员有四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望道先生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1928年至1930年兼任复旦实验中学主任。其间,鲁迅先生曾多次应邀前往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实验中学演讲。据陈望道先生回忆:“192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应邀来中文系和实验中学作了题为‘老而不死’的演讲。那时,文化教育界的黑暗势力极为猖狂,不但对于五四后宣传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围剿,就是对五四以后盛行的白话文也十分仇视,企图加以消灭。复旦大学和实验中学中的进步师生为在同黑暗势力作斗争中得到指导和支持,就由我去邀请鲁迅先生演讲。”陈望道先生继续回忆说:“我记得鲁迅先生的演讲极有声势,他幽默而又泼辣地指斥当时的黑暗势力,每讲到得意处他就仰天大笑,听讲的人也跟着大笑。那满屋的笑声直震荡了黑暗势力的神经,给复旦大学和实验中学广大师生以有力的声援和激励。”
1934年复旦实验中学由江湾迁至北京东路中一信托大楼四楼授课。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当年11月复旦大学一部分西迁重庆,留沪的部分仍由李登辉校长主持,大学部曾在赫德路(现改常德路)574号设院复课,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共有十多个系,均为四年制本科,学生达七百多人。
1941年11月25日,西迁之复旦大学由国民政府改为国立,校长为吴南轩先生,1943年改任章益先生为校长。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章益校长搭机赴沪,召集留沪的校部人员开会,说明两地复旦一体为国立,校长由章益一人担任,并宣布将复旦附中改为复旦中学,复旦中学和复旦实验中学仍为私立,推举李登辉先生为两校的董事长,同时任命朱祖舜先生为复旦实验中学主任,并决定将复旦实验中学从租赁的北京东路中一信托大楼迁至赫德路574号,分普通高中和商科高中授课。解放后复旦实验中学仍为私立,朱祖舜改任校长,直至1956年改为公立,后撤并至昌平中学。
原复旦实验中学有过辉煌的历史,历来以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严谨著称,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毕业生,其中不乏院士、驻外大使、将军、学者教授,华人名流等佼佼者,卓越的办学成绩,深受各界好评。
抚今追昔,如今我们这些老同学都已步入耄耋之年,每当聚会或通电来往时,谈及母校的许多往事趣闻,都津津乐道于欢声笑语之中,莫不以当时能就读于母校感到自豪。而今看到“似曾相识”的由杨浦区教育局主办的新复旦实验中学顿感新奇。同名的两校尽管没有传承关系,但认祖归宗,异曲同工,心中当即会升腾起一种认同感、归宿感,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