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7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宏“新”说“海派”
李怀宇
  ◆ 李怀宇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这是江宏心折之说。江宏的新著《醉眼看丹青》研究绘画史上名家与流派,深具学术功底,笔下也富有诗意。

  江宏数十年研究绘画史上的名家,因此深深地理解前辈的艺术精华。在分析绘画史上的流派时,江宏常从历史的广度上思考:“用审美的眼光来看‘浙派’,‘浙派’无法同马远、夏圭匹敌。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浙派’,‘浙派’画家没有开拓的雄风,却具守成和发展的姿色。‘浙派’画家不及马远、夏圭的博大气质,但在精致巧密上的成就,补救了他们先辈草率的不足。也许‘浙派’画家们看到了董源、巨然的力量,领略了‘元四家’的风采,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文人画’的长处,所以,明代的‘浙派’在笔法的变化上更胜马远、夏圭一筹,构图也不限于一角半边,他们走出了南宋‘院体派’狭窄的天地,表现造化更得心应手,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加自由。”

  在反思“海上画派”时,江宏正视“绘画商品化”的问题,同时,江宏又不忽视“海上画派”的绘画商品意识对晚近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认为正是因为观众不会为他们看不懂或者觉得画得不像的作品掏钱,才令造型上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对技巧的重视,直接改变了长期以来"文人画"轻形式的态度,从而把已经很狭窄的题材和形象的道路拓宽。花鸟画家们从华嵒身上得到工写兼备、神态姿色焕然一新的翎毛写实技巧,使人们重温两宋美轮美奂的传统,同时又频频显露写意的魅力。江宏认为“海派”绘画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技巧的重要性,给正在逐步异化的“文人画”注入一针兴奋剂。“晚清‘海派’画家的画风与他们的前辈已经拉开了距离,它自成一体,依傍着传统绘画的力量,借了绘画商品化的强劲东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江宏相信学习中国绘画史,观摩、分析存世的绘画作品,以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固然重要,而研读绘画史籍,从故纸堆里去认识、发掘绘画发展、演变的轨迹,也同样重要。因此,他多年来对中国绘画史籍下过苦功,从史籍中汲取养分,不失为一种习艺方法。在《醉眼看丹青》中,江宏对十四部典籍的优劣短长皆有所论,是细读后的心得。

  《醉眼看丹青》的后面收有江宏的三篇访谈录,颇见江宏的真性情。在“林泉高致”中,江宏的好友陈麦青说:“当年溥心畬收江兆申做弟子,每次跟他见面的时候就只是谈诗、谈学问,而不谈画。”江宏说:“溥心畬是个很懂画的人,且不说他画得怎样,但他真的懂画,这背后是学识。他和学生谈诗、谈学问,能从中了解学生的懂画程度,进而因材施教。如果对诗、对学问没有兴趣,对文化一无所知,我想溥心畬一定不会收这样的学生的。”朋友间的几句闲话,散发着丹青中的书卷气,读来如饮陈酒,余味无穷。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别报道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
   第A23版:奥地利
   第A24版:日本
布列松:“烫平”世俗虚假影像的熨斗
接棒祖宾·梅塔的人
江宏“新”说“海派”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16江宏“新”说“海派” 2019-07-14 2 2019年07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