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最近发布的《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披露,目前站内已经累计了420万个学习类视频内容,14 亿次的陪伴观看学习,其中产生了800万条弹幕鼓励。截至2019年4月,过去一年有1827万人在B站学习,相当于2018年高考人数的2倍。
如果说早期的B站因为浓厚的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氛围而深受年轻人喜爱,又因为独树一帜的弹幕文化闯入大众视野,那么现在,这个文化社区正凭借日趋多元、丰富的文化内容和产品,在不断突出重围。
有专业人士认为,B站更像一个多功能神奇宝库——它既是“孩子们的乐园”、“成长道路上的加油站”,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网站”、“没有围墙的大学”。
从2009年发展至今,B站已经衍生出科技、生活、娱乐等15个分区,覆盖大大小小7000多个文化兴趣圈层。大量优质原创内容的涌现推动着用户群体迅速扩张,进而促使B站吸纳了更广泛年龄层的用户。今年一季度,B站18-35岁用户占比达到78%,月活跃用户首次破亿。
而独特与可贵之处在于,B站的创新性内容和形式,几乎都是由社区成员自发创造的。他们自己发现、创作并进行积极传播,最终形成一股文化洪流。
如近期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科技区,在5G通讯成为社会议题后,北京邮电大学的UP主(视频创作者)“老师好我叫何同学”通过实机测试展现了它的速度,并对即将到来的5G生活进行了思考和展望。该视频仅站内播放量就突破千万,内容不仅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更紧接着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而伴随着B站内容的不断破圈,越来越多人“盯”上了这片年轻的土壤。
其中,中科院物理所化身为“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通过一系列科普视频与接地气的社区互动,在两个月时间内迅速吸粉近三十万。今年5月,中科院物理所还与B站联合举办了公众科学开放日活动,让UP主参与进来,通过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告诉小朋友们,科学其实也可以很“可爱”。
从动画到科技,从音乐到舞蹈,从生活到娱乐,这些年轻的力量,这种源源不断的创作力,是B站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传承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踮脚顾盼梨园,那年我才一十三。”这是今年初在B站走红的一首原创歌曲《繁华唱遍》的歌词。
从《牡丹亭》《桃花扇》,到业已消弭的宋元杂剧、南曲北调,年轻UP主在歌词创作中将众多曲牌名融入其中,从少女的视角出发,将旧时一座梨园衰落的故事以及对戏曲的热爱之情婉婉道来。
而更为有趣的是,年轻人纷纷用弹幕、跟评等方式来对歌曲的文化内核进行更深层的探讨。为什么歌词里写的是“一十三”?杜牧在《赠别》里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做打唱念一字一流连”又拥有什么样的含义?事实上,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四功五法”里,唱、念、做、打并称为四功。
一个看来略显奇妙的现象映入眼帘,在年轻人扎堆的B站,传统文化正在繁茂生长。
而根据B站的公开数据,这种快速生长有了更直观的体现。现今,B站的国风文化爱好者已超过4000万;在创作层面,近半年来投稿国风相关视频的UP主,有70%的年龄是在18-24岁之间。传统文化、国风相关内容已经成为年轻人群体观看和创作的主要题材。
不仅仅是音乐、舞蹈领域,来自B站动画、生活、时尚等分区的UP主,也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持续发声。从汉服穿搭、传统手艺到国风题材的动画制作剪辑,如此多创作的诞生也能解释,为什么会有媒体评论:“传统文化复兴的群众基础在B站。”
自2018年起,共青团中央与B站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联合举办“中国华服日”活动,在彰显传统服饰之美的同时,唤醒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而国风音乐盛典作为系列活动之一,B站音乐区UP主“墨韵”带来了古筝独奏《庄周晓梦》的表演。
作为B站一名颇具人气的创作者,“墨韵”有超过100万粉丝,她在B站的简介为“筝人”,又被粉丝亲切地称呼为“教主”。
2014年,“墨韵”在B站投稿了第一支古筝演奏视频《卷珠帘》,随后2014年7月,她投稿的第二个视频《千本樱》古筝翻奏版在B站走红。在这支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墨韵”袒露了自己的心声,“让更多人认识古筝,了解古筝,让放弃了的亲们也能重拾激情。”目前这支视频在B站的点击量已经突破2000万,弹幕数量超过35万,被誉为“镇站之宝”。
正因为有真切的认同,才会进行深入地研究。一直以来被视为难题的传统文化传承课题,在这里被年轻人自己迎刃而解。就如《繁华唱遍》词作者所说的,“戏曲不应也不会故步自封,既要继承传统,也要活在当下”,年轻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创造力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魅力。
碰撞
当年轻人“巧遇”烟火气
去年夏季,一部聚焦烧烤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脱颖而出。超5000万的B站播放量、高达9.0的豆瓣评分,这部由B 站出品的作品堪称2018年最火爆的纪录片之一。
而为观众们所津津乐道的,不只是来自凉山小猪肉、烤全羊、烤生蚝等美食的直接感官刺激,还有那充斥于镜头之下的真实粗粝和浓浓烟火气。那些妙趣横生的文案,以及对生活小幽默的种种展示,也愈发凸显了作品对烟火气的体恤与抚慰。
“一种味道脱胎于一方水土,满足一方食客;一支纪录片来自于一个看世界的角度,共鸣于有相似经历的一群人。”导演陈英杰在评论中感慨道,“看了大家发的弹幕,我特别高兴,在B站,能聊一聊的朋友还真不少。”
食客们虽来自天南地北,但他们在弹幕上打出的那一句句“多谢款待”,就是对纪录片最真诚的肯定。
《人生一串》是去年夏季的意外之喜,但B站纪录片的走红,却并非偶然之事。从2016年成为爆款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开始,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在B站发生特殊“化学反应”,在这背后可以窥探的是——纪录片正在快速走向以往被业界主流忽视的年轻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由互联网平台驱动,面向互联网用户制作,在互联网平台播出和传播,甚至最终反哺至电视媒体。截至今年5月,B站过去一年活跃的纪录片观众超2000万人,新世代观众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可见一斑。
早在2017年底,B站就推出“纪录片寻找计划”,旨在从资金扶持、平台运营、商业开发这三个层面来扶持优秀纪录片及创作者。目前,B站已经出品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极地》、《历史那些事》等涵盖历史、美食、人文等多元题材的纪录片作品,并与海内外多家专业机构达成合作。
在《人生一串》第一季完结之际,B 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评论里写道:“这是一部和中国普通人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的作品,是真正的中国故事。我们应该给B站的用户制作更多这样的作品。”
不只是纪录片,同样的逻辑也被B站运用到更广泛的内容创作领域里。
在过去三年,B站投资出品了71部国产原创动画,并投资了16个国产原创动画团队。在动画领域,B站业已成为超大国产动画出品方之一。譬如已经播出的《灵笼》,就是鲜有的国产科幻题材动画,而《三体》动画项目的启动也在B站十周年活动上被正式公布。同时在国产原创漫画领域,“哔哩哔哩漫画”APP上线7个多月,已签约600多个作者和工作室,出品并打造超100部原创漫画。
成立十年来,少年意气是B站身上延续至今的独特气质。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弹幕叫做“哔哩哔哩干杯”。
为什么是干杯?因为开心时,可以举杯相庆;难过时,可以互相安慰;分别时,可以互祝平安;即使是互不认识,也可以在点头举杯之际,成就一段友谊。“干杯代表的是一种共鸣。”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十周年活动演讲中这样说道,“干杯就是大家在一起非常简单的情感共鸣,非常简单的善意祝愿。”
而这种朴素的善意与共鸣,伴随着B站的成长历程,在用户群体中一路绵延。对现实世界的求知好奇,对传统文化与中国原创的热枕。下个十年,B站还将与更多的“少年朋友们”一起,展开更多关于想象、关于成长、关于人生的追梦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