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眼变得更加清晰圆滑,对流更加强盛,核心云区变得更加紧密厚实,内外双眼墙结构逐渐成型,超强台风“利奇马”的“狰容”逐渐显现。昨晚,中央气象台再度提升了超强台风“利奇马”的强度,认为其已经从17级的超强台风再度加强成为62米/秒、17级以上的超强台风,这也意味着台风“利奇马”在中央气象台眼中已经超过了今年2月的超强台风“蝴蝶”,成为2019年以来的“风王”。随着“利奇马”的步步逼近,上海正在严阵以待。有了去年应战台风的成功经验,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成功迎战“利奇马”,保障城市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虽然如今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但面对台风这样的自然灾害,人们有时候只能“听天由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古人云,“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是要“尽人事”,也就是不能有丝毫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面对台风的时候,从预警的及时刷新,到预案的落地实施,再到千千万万的城市管理者、运行者和基层干部乃至普通百姓,为守护这座城的安宁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力保城市安然无恙。
防灾抗灾,要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劳民伤财”、不怕十防九空,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即便出现险情的概率不到1%,我们仍要付出100%的努力。有人说,上海在抗击台风中是“不惜成本”。但在这种“不惜成本”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城市安全的一丝不苟。因为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安全是“1”,其他工作是“0”,没有安全,后面的“0”再多也无用。要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措施安排得周密一些,把工作落实得细致一些,切实突出“防”的减灾作用,用好“抗”的措施,做好“救”的准备。
2018年,上海破纪录地应对了四次台风,其中三次正面袭击,这座超大城市的运行始终平稳有序。曾经有网友表示,“不得不说上海的防御工作做得真到位,感谢可爱的魔都守夜人,让被台风袭击过的上海街头,依旧‘优雅如初’!”
回顾上海应战这些台风的前前后后,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为城市抵御台风贡献一份力量。无论台风移动路径如何飘忽不测,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始终以强烈责任心和对市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落实防汛防台责任制,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精神,坚决杜绝麻痹松懈思想,把各项防御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即使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在台风肆虐的时候少出门,并提前将阳台上的花盆等拿进来,防止高空坠落,也是在防御台风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防灾不能靠天佑,申城安全管理靠的是每个奋战抗台一线的人“编织”的一道道真正“防线”——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细节上,在视野范围内外,在和市民生活与安全息息相关的地方下足“绣花功”。
去年的四次台风,“考”出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成色,但仍有可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些短板仍需补上,才能做到精益求精。面对着来势汹汹的超强台风“利奇马”,我们要始终坚持立足最不利的情况,着眼最恶劣的天气,防范最极端的事件,思想上不麻痹,工作上不松懈,措施上不犹豫,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努力把影响降到最低、把损失减到最小,争取最好结果。
我们也不能满足于台风到来时的密集应对,而更要在平时的城市管理中精准施策。把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这样不仅是台风,当面对其他任何风险时,上海都可以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