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珍贵题词。那是当年金山朋友参加全国两会后搭机返沪,请老人亲笔题签的。当时在万米高空,朋友在落座时将这本蓝色的签名本递将上去,袁老师就着座位前的小桌板上写下的题词:“希望你成为我们文艺界的朋友”。因为朋友在介绍签名本的主人也是浙江绍兴人时,袁老师高兴地笑了:哦,那我们是老乡了……
袁老师是绍兴嵊县人,她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的唱腔,对从小生长在故乡绍兴的父母一辈人来说,绝对是铁杆粉丝。只要有袁雪芬的戏在戏院上演,舅舅舅妈总会通风报信,先睹为快的。我跟随父母去过几次戏院观赏袁老师的戏,少不更事的我当然对越剧一知半解,但“好听”还是有印象的。特别有印象的是,当优美的唱腔旋律在戏院回荡,总有一些观众,如痴如醉地跟着旋律轻轻地哼唱,成为戏院里难忘的一道风景。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回家余兴未减的母亲在灯下一边缝补一边哼着“梁祝”,伴着我进入梦乡。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在居家附近的嘉兴电影院看过谢晋导演根据袁雪芬等“越剧十姐妹”的真实故事拍摄的影片《舞台姐妹》。时过境迁,影片中许多情节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其中“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一句台词,记忆犹新,这句台词就是引用自袁雪芬的话。按照母亲和舅舅舅妈的绍兴话是,袁雪芬做人“硬气”。
袁雪芬的“硬气”我从父母口中早就知晓。作为艺人在旧社会,常在河边走,难免会湿鞋,袁雪芬却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出淤泥而不染。为了躲开无聊的应酬,她给自己确定了“两不”的生活原则:一是不应酬,二是不唱堂会。1946年,宋美龄来沪想看袁雪芬的戏,遣人叫袁雪芬去府上演出。对这位当时的第一夫人的要求,袁雪芬断然拒绝,她说:“我从来不唱堂会,任何人要看我的戏,请到剧场来。”1947年底,袁雪芬参与“越剧十姐妹”演出的《山河恋》被勒令停演。当时恰逢海上大亨杜月笙过生日唱堂会,有人向袁雪芬建议说:“你到杜月笙那儿唱一次堂会,然后请杜月笙向当局说一下,事情不就解决了?”“我不去!”这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的回答,怎能不让人对袁雪芬的高风亮节击节赞叹而肃然起敬,也让喜欢她的观众为她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家风在心里喝上一声彩!
我记得,1954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点名带上由她和范瑞娟合演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日内瓦,这部电影在国际外交舞台惊艳亮相,西方舆论一夜转向:“谁说共产党不要文化?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拍出了这样凄美的彩色爱情片。”回国后,周恩来把袁雪芬请到自己家里,笑逐颜开地说:“雪芬,我们的‘两台’在日内瓦出了风头,为国争了光,一个是茅台,一个就是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为故乡绍兴出了个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袁雪芬而骄傲。她11岁开始学戏,从此与越剧不离不弃七十余载。她的一生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她灌录过第一张女子越剧唱片,参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是越剧迷心目中永恒的“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她那高洁的艺术操守,更是令人高山仰止。
家中签名本里,袁老师那年在万米高空为我的题词“希望你成为我们文艺界的朋友”是我的最爱。每逢表姐妹、兄弟来寒舍叙旧,我总会讲述那当年的“故事”,眼前总会浮现出她谦和的面容和她一口浓浓的乡音:哦,那我们是老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