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城各个角落,多少人在风雨中逆行坚守,只为守护城市平稳运行;又有多少人,在危难时挺身而出,及时化解市民燃眉之急。
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在台风中记录下的这些瞬间,温暖而动人。
“伞我帮你撑,方便你扔垃圾”
● 首席记者 曹刚 实习生 齐楚 霍笑颜 昨天20时56分在虹口区水木年华花园小区看到:
台风“利奇马”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瓢泼大雨中,一名中年女士拎着一袋湿垃圾出门,走向18号楼附近的分类垃圾固定投放点。不远处,正在垃圾箱房值班的保洁人员孙纪友,突然三步并作两步朝她跑过来,自己顾不上撑伞,任由大雨随风拍打在身上……“来来来,赶紧把伞给我,我帮你撑!”孙师傅的普通话里带着些许淮北口音。他这一连串的举动,是为了方便居民腾出手来,破袋倾倒湿垃圾。
年过半百的孙师傅,个头不高,身材瘦削,已在小区服务十多年,平时负责将几处垃圾投放点的垃圾统一清运到小区垃圾箱房,其他多数时间留守箱房。许多居民都认识他,亲切地称呼他“老孙”。
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将老孙手中的雨伞掀翻。他连忙把伞扶正,改单手为双手,紧紧握住伞柄,同时,又主动将雨伞向居民方向倾斜了一些,他自己的右半侧身子,却完全暴露在雨中,灰色工作服已被打湿大半。
不过几秒钟的工夫,居民倒完湿垃圾,又将清空的残破垃圾袋扔进干垃圾桶。孙纪友立即把伞交还到女士手中:“雨越下越大,你赶快回家吧。”说完,他又匆匆跑回垃圾箱房继续值班,狂风暴雨中,他抬起右手,象征性地挡了挡。
安置区有条不紊,人们“不怎么慌”
● 见习记者 杨欢 昨晚9时许在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馆看到:
体操房临时女性安置区内,张女士正在照顾一双儿女,她带着四岁的儿子和一岁半的小女儿刚来上海不久,不过也并不是第一次遇见台风了。“去年跟随我老公的建筑公司在浙江时就遇到过,所以今年也算有经验了,不怎么慌。本来一开始我们想去大的网球馆里打地铺,那里有空调凉快一点,但后来人多了比较吵,考虑到会影响小朋友休息,所以我们就来了体操房。”
“去年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馆也是南汇新城镇的安置点之一,有经验之后,今年就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9日上午接到转移安置正式通知后,我们立即抽调了人手做好场馆保洁工作,并对空调设备进行了检查确保其正常使用。”上海海洋大学教育保障中心党支部书记蒋莉萍表示,“下午3时,各单位人员陆续进入场馆安置区内,截至目前,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馆安置点已接纳670多人。接下来我们将与各入驻单位联系人及时沟通信息,安抚场馆内安置人员的情绪,维持好现场秩序,并等待相关安排,为后续撤离工作做好准备。”
走出体操房,记者在走廊里看见郑先生蹲在一角正和妻儿视频。“我是7月31日跟着公司项目过来的,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来上海,也是第一次遇到台风。今天看新闻里说半夜台风会先从浙江登陆,因为小孩和太太他们在浙江慈溪那边,所以我就比较担心嘛,给她打个电话问问情况。”
据南汇新城镇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通报的南汇新城镇“利奇马”台风最新受灾情况,截至10日5时,较严重积水点13处,树木倒伏、断枝24处,广告牌损坏1处,建筑工地临时围墙倒塌2处,小区住宅楼外墙保温层掉落1处,交通标志刮倒掉落1块,商务楼宇大门玻璃破碎1块。
居民客堂间“指挥中心”,守了一夜
● 首席记者 范洁 上午6时许在金山石化街道金卫三组看到:
“你们守了一夜啊,太辛苦了!”凌晨5时许,金山石化街道金卫三组,85岁的俞培芳回到家中,16平方米的客堂间里,或站或坐挤了十几个人。昨晚俞阿婆撤到儿子家后,这里就成了临时的“指挥中心”,供值守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社区志愿者歇脚和休息。
39岁的东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干秋逸守了一夜。她介绍,金卫三组是金山石化地区仅存的老旧城区,地势低洼,房屋老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台风来袭可能导致雨水倒灌、漏电等情况,十分危险。“金卫三组实有人口1160人,90%是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历过台风,更没有防御台风的经验。”
根据金山区防汛指挥部部署,昨晚8时前,各街镇、各部门完成应撤离人员全部撤离工作,预计转移1.6万余人,重点做好各类建筑工地、危房简屋、一线海塘外人员和大棚居住人员安全撤离,金卫三组是重点区域之一,居民需要全部撤离。
“锁好门窗,关好电闸,门口的大巴车会送你到安置点。”“人的安全重于一切,我们会连夜通宵值守,帮你看好财产,别担心。”从昨天下午起,干秋逸和同事挨家挨户上门劝说,遇到有些老人恋家,不愿意外出过夜,她一边耐心解释,一边联系其子女,“确保老人安全撤离,一位都不能落下。”
103岁的石金娥老人,小辈不在身边,考虑到她年事已高,居委会在附近旅馆安排了住宿;99岁的独居老人方小妹,起初不愿离开,志愿者反复上门劝说,并将她开车送至女儿家。
“金卫三组共有3个出入口,清查后要全部封闭,只出不进,确保居民安全。”石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夏雷一边巡查,一边与防汛指挥部沟通,这时手机微信里跳出一张山阳中学的照片,灯火通明的体育馆里打满了铺盖。原来,妻子蒋水清是该校教师,正在学校协助人员安置,“老公注意安全”“你也是,风越来越厉害了”。
如墨夜色中,临时“指挥中心”亮了一夜。截至昨晚8时,金山区撤离17231人。
黄浦江上,海事巡逻船顶风逆行
● 记者 杨洁 上午8时在黄浦江松江段海事巡逻船上看到:
上午8时,松江乌云密布,疾风掀浪。海事执法人员开始了例行江面巡逻。船头,深蓝色的旗帜猎猎作响,行至泖港大桥,江风刮得人睁不开眼,沿岸的树木被吹得东倒西歪,江浪湍急,船身随波摇晃起伏。台风将至,偌大的江面几乎没有行船,该避风的早已进港,唯一顶风逆行的,就是这艘海事巡逻船。
“0933号,0933号,把救生衣穿起来,把缆绳加固好。”大桥一侧,一艘货船沿岸停泊避风。执法人员冒着风雨登船检查,要求船员们做好船舶封舱、缆绳加固等安全措施,并且强调一定要派人值守,不可掉以轻心。
这些工作从昨天上午就已开始持续。“昨天我们在油墩港还遇到一艘货船,船员不知道到哪里避风,我们就登船提醒。”松江区航务管理所办公室主任潘国伟说,每隔一段时间,执法人员便会通过高频对讲机喊话,6频道是公共频道,所有在这一航段开行的船只都能收到停靠避风提醒。与此同时,应急抢险人员与物资都已准备完毕。此外,两艘打捞船也已经分别进驻油墩港和米市渡,一旦有突发情况便可及时响应。
潘国伟介绍:“黄浦江航道现在‘只进不出’,也就是说只允许船舶开进支流内河,不允许从内河驶入黄浦江,因为风大浪大,太危险了。”从黄浦江上游分水龙王庙到松浦大桥,黄浦江松江段约16.7公里。油墩港、洞泾港、叶榭塘等港口是船舶避风集中区。目前,已有90多艘船舶在港湾内避风。
一轮巡查下来,回到船舱的时候,海事执法人员已经浑身湿透。潘国伟随意扯过几张纸巾擦了擦湿漉漉的镜片和满头雨水,毫不在意地说:“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每年都会这样。干我们这行的,就是‘风雨中的逆行者’,不管风浪再大,我们也要确保航道安全。”
地铁站务员24小时值守,确保运行平稳
● 记者 陆佳慧 上午8时在轨交4号线南浦大桥站看到:
车站内设置了防汛储物专用柜,放置有沙袋、水桶、水泵等应急用品;在重点防汛出入口通道内,配备了380伏防潮防汛专用电源,以备站外积水时,大功率应急泵能快速处置;车站防汛板老化的胶条也已更换,确保密封性。
站长成丽萍介绍,南浦大桥站地势低洼,临近高架,1号口外站前广场上方高架桥引水管直接排至地面,短时排水较多,站前广场过去严重积水。近年来,通过在1号口前开凿排水沟导流、定时疏通站点周边下水管、增配大功率水泵等措施,情况已明显好转。
为迎战台风“利奇马”,南浦大桥站专门制定了1号口夜间暴雨积水应急处置方案,自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后,值班站务员4人一组、分组轮班,24小时坚守岗位,每隔30分钟巡视一次站内情况,每隔一小时填写巡视记录簿,一旦发现大面积积水,立即通知值班站长和检修员。
成丽萍说,经过长期操练,站内工作人员已能快速响应险情,10分钟内应急抢险工具到位,20分钟外围抢险人员到位。今天上午,虽然风雨交加,但车站内外并无积水,站内运行平稳有序。
“无论怎样,都不能让群众出事”
● 记者 李一能 上午8时30分在奉贤区海湾旅游区渔人码头下沉式广场安置点看到:
28位被疏散至此的群众在这里等待台风警报解除。截至今天上午,奉贤区已经撤离20384人,撤离任务全部完成,安置17416人。
海湾旅游区党工委副书记姚红告诉记者,她刚刚从几个点位完成巡视。海湾旅游区早在一周前已经开始准备预案,昨天上午,各居委开始挨家挨户通知居民准备撤离,在台风警报升级后,立即开始撤离工作,前来安置的居民主要是附近的居民、虾塘工作人员、工地工人等,安置在3个点位,共有300多人,而负责照顾他们的,是从旅游区各单位紧急动员起的100多名员工志愿者。
据了解,日海酒店安置点是最靠近台风来袭方向的安置点之一,计划安置77人,另有一些居民被安排到其他点位。该安置点房间可以住6人,空调开得非常足,住宿条件非常不错。记者在这里看到,来自安徽的陈先生正带着两个孩子入住,孩子们没有吃饭,工作人员把自己的盒饭让给了孩子们。
据姚红介绍,撤离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明确方向,要么到撤离点位,要么投亲靠友,不能出现下落不明和不愿撤离的情况,可以说一个都不能少。在台风来临前夕,干部们反复在各地位巡视,就是怕出现这种情况,还要反复劝阻居民不要擅自离开安置点返回。
因为有一些居民还在上晚班,连手机都不能接,居委会工作人员就守在门口,等他们回家直接接到安置点。“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让群众出事。”
正在统计人数的海湾旅游区党建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陈兰告诉记者,这样的场景她已持续经历十多年了,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有惊无险,但每一次都不敢掉以轻心,而且能明显感受到,每年的安置撤离工作都在进步,变得更加高效、安全、舒适、温暖、从容。
晾衣架被吹断,应急维修第一时间上门
● 记者 杨玉红 上午9时18分在长宁区江苏路70弄39号3楼李佩韵家看到:
系上安全带,沈师傅爬上窗台,探出身体,用铜芯电线紧紧地拉住悬在半空中的晾衣架……台风来临,上海市物业服务热线962121接到的居民来电量明显增长,应急维修人员在第一时间上门,为居民消除安全隐患。
“台风天,我们紧闭门窗,今早醒来,老伴站在窗口看外面的风雨,突然发现自家的晾衣架一截已经断掉,在风中剧烈摇晃……”居民李佩韵突然觉得这事非常严重,他们是沿街第一户人家,晾衣架安装已经有20多年,紧邻江苏路人行道,万一脱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年逾七旬的她立即拨打962121电话求助。
上午9时左右,长宁区应急维修中心的维修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已有20年应急维修经验的沈小弟爬上窗台,发现这根用自来水管制作的晾衣架已经腐蚀,一端牵引固定的绳索脱落,导致晾衣架倾斜、悬在半空中。
只见沈师傅用竹竿将一根十多米长的铜芯电线固定在晾衣架的外侧杆,系上安全带,爬上窗檐口,将电线的另一侧固定到墙上。正当沈小弟进行牵引固定时,晾衣架的外侧杆被路边绿化树木的树枝卡住。此时,维修人员徐根友也爬上窗台,另一名同事姚松海用竹竿轻轻推开树枝,三人合力将铜芯电线固定住。抢修完成后,姚松海不忘提醒李佩韵,等天气晴好后,得请专业人员移除这根晾衣架。
小区积水16厘米,彻夜抢险及时抽干
● 记者 裘颖琼 上午9时30分在宝山区盛桥四村看到:
小区内停着两台市政排水抢修车,积水已大部分退去,只有一些地势低洼处,还能见到少数小水塘,物业人员正在用扫帚将排水井口的树叶、垃圾扫去,让积水可以更快退去。
居民韩阿姨说,今天凌晨2时多,她被风雨声吵醒,拉开窗帘看到小区积水很高,大约到小腿处。她心里还想:明天怎么出门呢?没想到早上起来,就发现门口的积水已经没了。
时针回拨到昨天,收到台风预警信息后,小区物业经理徐跃庭一夜未眠,在小区内巡查值班,疲劳之下喉咙一度疼到说不出话。他说,今天凌晨,小区雨量开始增大,到1时半,积水最深处已经超过15厘米。
“这是一个老旧小区,周边新开发的学校、楼盘的路面都要比我们小区高60到70厘米,遇到下大雨,周边路面的水就容易倒灌进来。”徐跃庭说,今天凌晨3时多,雨势更大,小区严重积水,最深时一度达到16厘米。他将小区情况上传到上海物业APP,月浦应急分中心的工作人员很快就联系了他。
凌晨4时左右,宝山月浦应急中心的工作人员赶到小区全力排水,工作人员倪龙介绍,“从4时到7时左右,原来500多平方米的积水基本已经抽干。”
爬上10米高处,抢救倾斜法国梧桐
● 记者 金旻矣 上午9时54分在杨浦区市光路近中原路看到:
杨浦绿化公司骏卿养护公司的行道树养护工们,正在处置3棵倒伏或有倒伏危险的法国梧桐。养护工人陈小元绑上了安全带,爬上约10米、四层楼高倾斜的大树,先将树枝锯断,再将地面断枝用油锯锯小,装上了一边的卡车。没几分钟,工人的衣服已湿透,汗流浃背。
附近居民表示,早上7时许,只听一阵巨响,小区门口一棵梧桐树被狂风刮倒,堵住了大半条路,对交通造成了影响。骏卿负责人马洪根告诉记者,8时46分接到工单后,抢险队伍于9时01分赶到现场,冒着狂风暴雨,用25吨的吊车将大树吊上卡车,并及时清理路面。
处置完这棵倒伏的大树之后,马洪根又发现,边上两棵梧桐也已经倾斜,他判断无法撑过这次台风。因此,工人回头继续处置这2棵树。“现在地下水位太高,等台风过去后3天左右,我们会对这两棵树进行扶正。”他说。
就在采访时,马洪根手机上的养护作业的微信群中,不断跳出树木倒伏的险情。他告诉记者,公司负责杨浦北块的树木养护,截至凌晨4时30分,他的队伍已处置了13棵倒伏树木及5棵断枝树木。“我们一共28人,昨晚全体通宵没睡,出动2支队伍,还有1支队伍待命。”他说。
记者从杨浦区绿化部门获悉,从昨天至今晨10时30分,共处置行道树、公园和绿地的倒伏树木、断枝106次。出动队伍27支,人员21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