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不久前,这块生态乐土险遭灭顶之灾。上海那么大,为何萤火虫如此罕见?在过去的两年间,记者见证了这块生态宝地从被发现,到遭破坏,再到受保护的全过程,背后的曲折一言难尽。
废弃村庄生机盎然
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奉贤金海社区有个村子叫齐贤村,多年前就被废弃,据说规划要建造南桥新城的生态公园,但至今没有开工。
2017年夏天一个雨后的夜晚,上海野保志愿者姜龙偶然发现了这里,顺着点点萤光走进了这个被植物吞没的废村,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不是星星点点,而是一片萤光形成的“光雾”。他已经多年未在上海见过如此密集的萤火虫“婚飞”盛况。
萤火虫被称为“生态指向标”,随着环境的污染,它们也从城市里逐渐消失。而这片小林地出现大量萤火虫,完全是个意外。由于人类活动消退,这片村落被自然重新接管形成林地,也成了小动物们的避难所,赤链蛇、刺猬、黄鼠狼、独角仙、螳螂等等上海其他地方已难得一见的动物纷纷来到这里生活,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圈。
在夏季,它们中最耀眼的“明星”就是萤火虫。这里生活的萤火虫属于黄脉翅萤,是一种体型极小,但很能发光的小昆虫。成虫大小还不到一厘米,极其脆弱,且对环境要求极高,所以至今无法人工繁育。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是因为它在幼虫形态,主要靠一种名叫烟管螺的小软体动物为食。这种迷你“小螺蛳”只有几厘米大,必须在树林和碎石瓦砾中繁殖,这个废弃的村庄恰好符合所有条件,误打误撞地成为了萤火虫的乐土。
每年黄梅雨季后,萤火虫幼虫完成蜕变后,开始发光吸引配偶。雌虫通常是停在地面或枝叶上发光,而亮度更强的雄虫则四处飞舞,寻找“佳偶良虫”。从6月到9月,这不断重复的一幕被称为“婚飞”,是它们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也是人们记忆中最心心念念的景象。
林地险遭灭顶之灾
2016年6月23日,本报以《上海萤火虫公园能梦想成真吗?》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林地受到了各方关注。但两年多来,随着附近居民活动的增加,林地周边荒地被开垦种菜,萤火虫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很大影响。
林地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机就出现在不久前。姜龙突然联系记者,说有挖掘机正在施工,这片林地可能保不住了。第二天记者和他来到现场,发现挖掘机在两片林地之间用碎石拓宽道路,林地已经被挖掉了六分之一。记者来到林地所属的金海社区了解情况,一问才得知,是环保督察发来整改通知,说这片荒地上有建筑垃圾需要清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废墟恰恰就是萤火虫幼虫食物烟管螺的必要生存条件。
多方沟通促成保护
随后,志愿者和社区干部们进行了沟通。社区方面非常重视,当天晚上就派人到现场查看。几天后,林地周围竖起了篱笆和标牌,第一次得到了正式保护,村干部们走街串巷,告知附近居民们不要继续开荒破坏这片林地,清理施工也停了下来。这一进步令人欣喜,但村干部也坦言,今后这块地早晚要动工,林地是否会受到影响,他们也无法预判。
虽然前景不明,但这块小林地保存下来的希望依旧存在。因为之前发生的种种问题,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旦志愿者、主管部门、当地居民能够坐下来好好协商,其实很容易达成共识,毕竟谁都不希望这块家门口的生态宝地消失。
在未来,一旦确定开发,志愿者和专家完全可以提前介入,给出最合理的保护方案,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兼顾多方诉求。这片小林地就如同一个种子,可以让“生态火种”传播四方,留住种子,就能留住希望。
姜龙说,这块林地犹如自然给予人们的一份厚礼,许多人求之不得,花费巨资重新打造,往往却是镜花水月,空有其表。如今一份天赐厚礼摆在眼前,如果再保护不好,将是莫大的悲哀。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