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等共同主办的“初心·前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书法名家特展”正亮相苏州美术馆。这是上海书法界首次在上海之外的长三角地区的国家美术馆举行高水平的书法艺术展。
作品的内容精心选自中国历代典籍、经典,其中有27篇诗文曾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讲话、文章中所引用。这些经历了漫漫岁月淬炼的名篇、名句,曾经予无数人以精神的滋养,引导我们回归艺术创作的“初心”。 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认为,本次特展体现了在当下长三角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苏州两座大都市书法创作、展览资源整合、共享的新举措、新尝试,反映了上海、苏州长久以来紧密的文化关联。 ——编者
我曾在一篇画展的策展文章中提到吴昌硕一件颇具象征意味的轶事:1882年,39岁的吴昌硕合家定居苏州;1912年,69岁的吴昌硕正式移居上海。
缺了苏州,吴昌硕也许无法顺利进入海上艺坛;没有上海,吴昌硕可能更不会成为一代宗师。吴昌硕漫长的艺术进程,既接续了苏州与上海这两个江南新老都市的文脉,又折射出苏州、上海彼时在江南乃至全国城市格局中地位的变化。
就书法艺术而言,也许正是当年“千年古城”苏州丰厚的底蕴、“新兴城市”上海广阔的市场,才造就了吴昌硕书法创作“如此纯粹的‘古’又是如此决绝的‘新’”,形成了吴昌硕篆隶书革命性的大境界大格局。
时移世易。百年之后,70位上海当代书法名家齐聚苏州美术馆,追随“吴昌硕们”的步履,参加“初心·前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书法名家特展”,体现了在当下长三角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苏州两座大都市书法创作、展览资源整合、共享的新举措、新尝试,反映了上海、苏州长久以来紧密的文化关联。
在江南的文化版图中,苏州曾经一枝独秀,至明清达于顶峰,精致而优雅。“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上海学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认为,其时“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非常自然地成为全国视线的焦点”,在社会经济和人文传统方面具有超强的辐射能力,而上海则处于“慕苏、扬余风”的边缘地带。直至19世纪中叶开埠以后,时局大变,上海在江南的城市地位才逐渐上升,并一跃而为江南乃至中国的中心城市。经济的外向性、开放性、国际化,优秀移民的大量导入,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空前的相遇融合,文化市场的勃兴,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上海这一新崛起的现代江南大都市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吸引力。
不过,苏州和上海城市角色在近现代的转换并没有造成彼此的割裂,反而让它们更为亲近。“白发苏州”从未心生“妒意”,日渐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从苏州汲取诗性的养分,成为传播姑苏文化的最佳平台。古典的苏州和现代的上海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苏州历史上名家辈出,陆机、孙过庭、陆柬之、张旭、范仲淹、沈周、祝允明、唐寅、王世贞、王时敏……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如灿烂的星辰在中国书法广袤的星空上闪耀;苏州也曾书法流派纷呈,吴门书派的余绪至今还给当下的书家以无穷的灵感。
我国近现代最重要的艺术流派——海派,也曾深受传统的吴地书风影响。虽然新兴的海派借助更为开阔的中西文化视野,“艺术家自由职业的进程,以及由艺术社团、艺术传媒、艺术市场、艺术教育组构而成的庞大运作网络,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引自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绘画大系》),上海也成为“现当代书法发展的起源地”,上海的书法“曾领全国之先,对全国书法的现当代格局及美学趣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苏州、上海两地彼此在书法艺术的传承、交流上始终未曾中断,绵绵不绝,诸多海上书家的书法作品内蕴的江南诗性、姑苏诗意无处不在。
本次参展的70位艺术家的作品书体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呈现了当下海上书法艺术的整体风貌和水准。展览以“初心·前行”为主题也是别有深意。作品的内容精心选自中国历代典籍、经典,其中有不少曾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讲话、文章中所引用。这些经历了漫漫岁月淬炼的名篇、名句,曾给予无数人以精神的滋养,引导我们回归艺术创作的“初心”。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认为,书法对书面语言日常应用的依赖,使它的发展与语言始终保持异常亲密的关系……以审美观照为最高认识方式的民族,特别重视艺术的表达,在这里各种艺术都会受到足够的重视,但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无疑会力图在这些艺术中得到充分的表现,这里便牵涉各种艺术表现潜能的问题。音乐、舞蹈、绘画,它们的题材或许能包容宇宙万象,作者或许能于其中寄托一切内心生活,但它们没法抵挡分工制度的压力,它们同日常生活亲密无间的关系无法长久保持。这些艺术在创始初期与这个民族人文理想的亲密联系逐渐疏远,泛化的性质逐渐减弱,逐渐失去调适人文理想与生命过程的功能,而只有书法还保持着与日常书写的联系,长久地维系着中国传统思想对艺术所寄予的一切希望。传统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但人文理想始终是一个高悬的目标。书法中的意义系统、阐释机制、形式规范都尽力保持着与传统人文理想的密切关系。在一个“意会”重于“言传”的民族里,书法成为感觉、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典范。
邱振中教授的论述从一个独特角度提醒我们,对于书法艺术来说,书写的形式固然重要,但对书写内容即所要表达的书面语言的理解、把握也不可或缺。只有两者合一,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中国书法艺术所要真正呈现的人文内涵,揭示出书法艺术和我们这个民族深层精神生活的联系。而这,也正是本次展览的主办单位和各位参展书法家如此着力于参展作品书写内容的挖掘、收集、整理、挑选的苦心和匠心。(作者为本次展览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