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啊,79年了,我把你的照片带来了,我们终于‘相见’了……”今年已经79岁的张洁亚妹妹陈惠珍,对着张洁亚的墓碑泣不成声。她把从上海带来的张洁亚一张生前留在家里的唯一的照片,放在了墓碑上。
墓碑上,还“戴”上了一顶由福寿园新四军广场敬献的灰蓝色新四军军帽,令张洁亚仿佛“回归”新四军队伍。
三个弟弟
曾到繁昌寻姐
“姐姐15岁就参加革命,去了在安徽的新四军部队。”陈惠珍的喃喃自语,把在场人的思绪引向了枪林弹雨的抗日战场……1922年4月出生于上海的张洁亚,原籍嘉定西王家宅(现普陀区长征镇)。1937年,做过纺织女工的她,毅然投身革命队伍,辗转浙江、安徽,最终来到皖南新四军部队,成为一名抗战女兵,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张洁亚调任繁昌地区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军需处出纳员。4月26日前后,在日伪的一次扫荡袭击中,因身带很多钱币和账册,行动不便,张洁亚中弹受伤,她不顾一切地把军饷和各种财务账册等隐藏到草丛深处。为了不使敌人发现,她又忍着痛爬到另一个地方。由于流血过多,张洁亚最后不幸殉职。而她保存的军饷、账册,完整无缺地回到了新四军手中。
1952年3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政治部给张洁亚颁发了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但由于种种原因,张洁亚烈士的遗骸却一直下落不明。
今年4月,南陵县退伍军人、志愿者胡食万,得知何湾镇村民宋家三代接力为新四军女战士张洁亚烈士守墓的故事,深受感动。得知第三代守墓人宋峰其夫妇、宋玉梅夫妇希望找到烈士家人的愿望,胡食万主动表示,由他来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不过,几经周折,胡食万并未如愿。直到他找到新民晚报记者,事情才有了决定性转机——今年5月17日,新民晚报刊登了“皖南宋家三代接力79年守护新四军女兵张洁亚之墓 惟愿找到这位沪籍烈士的家人”的报道后,当天下午,原长征乡党委书记张四荣和张洁亚烈士在沪的亲人都看到了报纸。
“多年寻亲的愿望实现了,我们都非常激动。特别要感谢新民晚报和志愿者胡食万。”张洁亚的侄孙女陈姗姗对记者说,他们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张洁亚在台湾的一个弟弟的子女,他们也非常高兴,特地去父亲的墓地报告,以示告慰。“姑奶奶在台湾的这个弟弟,在世时曾经多方寻找姐姐的墓地。他和另外两个弟弟都到过繁昌一带寻找,就是没能找到。老兄弟三人带着这个遗憾,都先后离开了人世。这次如果不是晚报的报道,我们可能还要寻找下去。”陈姗姗表示。
三代守护
感谢宋家前辈
经办理相关手续后,在普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长征镇的关心支持下,昨天一早,张洁亚的妹妹陈惠珍、侄女范玉瑛和两个侄子陈锡荣、陈海泉,以及侄孙女陈姗姗等一行5人,乘坐清晨5时48分从上海站发车的高铁,直奔南陵。南陵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的领导,早早地在繁昌西站迎接烈士亲人。
上午10时40分许,烈士亲人们顶着高温烈日,来到了何湾镇南山脚下宋家的坟山,迈步山间土路,宋家屋后有个小山坡,山间小路向上蜿蜒,就到了宋家的坟山,烈士的墓碑端立在老坟中间。烈士亲人带来了家乡的鲜花、泥土、大米,上海的水果、糕点,还有大白兔奶糖等,堆放在墓碑前,向张洁亚表达着无尽的思念和缅怀之情。张洁亚的侄子陈锡荣拿出一块沾水的抹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墓碑。
当见到宋家第三代护墓人宋玉梅时,张洁亚的侄子陈锡荣和侄女范玉瑛跪下身子,向宋家人的默默守护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的前辈,当年冒着危险收葬张洁亚烈士的遗骸,并且守护至今,你们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祭扫结束后,张洁亚烈士的亲人们又专程拜访了守墓人宋峰其家,并赠送了锦旗:“三代守墓八十载,烈士英灵归故里”。向志愿者胡食万赠送的锦旗上,写着“为烈士寻找亲人,为时代铸就军魂”。福寿园新四军广场也向宋家赠送了一枚新四军臂章。
特派记者 江跃中
(本报安徽南陵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