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问题
井盖、人行道是典型
调研中,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于福林带队走访多个区级道路交通主管部门及项目公司,了解基层的难点与痛点,发现了一系列典型问题。
■ 井盖与路面高差成顽症。全市车行道上共有检查井约100万个,各类井盖问题影响了道路行车安全与舒适度。
■ 大型在建工地周边路况差。年初,杨浦区周家嘴路、宝山区富锦路的路况极差,雨后积水引发交通事故,涉及北横通道和沿江通道。
■ 部分人行道通行体验差。一是不畅通,比如非机动车无序停放,造成部分路段行路难;二是不平整,基层或面层损坏、局部塌陷,雨天易冒泥浆;三是不舒适,道板砖接缝不平,轮椅车、手推车行走舒适度差;四是盲道不顺直、不连续,障碍物较多。
■ 农村公路管理配套政策不足。整体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基层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经费低)、合法性差(无编制)、技术性弱(缺少专业培训);市级“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意见出台后,贯彻落实力度不够。
找原因
管理主体责任边界不清
找到主要问题后,市道运局迅速展开分析研究,寻找背后原因。
井盖问题频发,主要是因为管理主体的责任边界不清,“更多关心井内,却忽略了检查井已变成马路‘肚脐眼’。”于福林解释,考虑到自然沉降因素,管线单位必须加强维护。和雨污水井相比,电力、信息等公用事业井日常巡查及养护的关注重点往往在井内,对井盖高差整治投入不足,整治标准明显较低。“部分无主井盖靠市政部门托底管理,又存在养护整治经费难落实等问题。”
部分重大工程建设交通组织变化多,施工区域外管理粗放,容易忽略市民感受,是一些工地周边路况差的主因。“建设施工单位的工作重心在围挡内,施工造成的围挡外开放区域路况受损,易被忽视。”于福林说,一些涉及管线的施工周期较长,存在反复开挖、临时修复不到位等问题,验收机制也不够规范;部分掘路项目二次修复时间跨度长,都会影响路况及市民感受度。
人行道通行体验差,则源于管理不够精细化,相关技术标准较低——道板砖材质及施工工艺有待优化;机动车乱停放造成人行道破损;人行道材质选用也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指导。
另外,部分道路近10年没修过,仅靠日常养护很难改善,历史欠账越积越多。资金投入若不到位,路况便进入恶性循环。面对“掘路修复质量”“井盖高差整治”等行业顽症,管理养护部门有畏难情绪,对精细化理念认识不足,缺乏科技创新和有效解决办法。
找对策
市级协调当好“老娘舅”
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最终是为了寻求破题之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道运局提出了四点对策。
第一,将结合架空线入地、美丽街区等专项工作,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设施养护管理标准,从“全要素全方位整治、规范化标准化养护、智能化信息化提升”三方面着手,对全市道路交通实施提档升级、提标改造,创建管养高效、环境优美、景观和谐、特色鲜明的精品示范路,全面提升道路设施运行品质。
第二,针对井盖专项整治,市级部门将加强协调。在现有各管线井盖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上门培训“自调式防沉降窨井盖座工法”等新技术。市级层面已基本形成定期协调机制,要继续加强沟通,明细责任,当好“老娘舅”。
第三,将加大行业管理力度与深度,理顺市对区在行业管理中应履行的职能,搭建对外沟通平台,加强与交警、住建、绿化、水务、城管及城投等部门交流。
第四,多走基层,加强调研。“制定科学务实的决策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坚决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才能更好发挥基层的创造性。”
首席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