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带孩子去看《烈火英雄》,散场后,11岁的他和我认真讨论起影片中的火场危情和灭火技术,总结火灾发生时要注意的自救细节和防火知识。漆黑的影院里,孩子的心里最敞亮。他能主动从银幕上吸收知识和技能,这部电影肯定是认真拍了,也拍出了真实感。
《烈火英雄》是部类型片,弥补国产电影未有聚焦消防员的遗憾。这类题材,国外向来为动作片导演热爱,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今轮到中国影人上阵,更具诚意。这是根据9年前大连新港油罐区火灾事故改编的电影,呈现消防员如何扑灭这场大火挽救整座城市生命安全的过程。电影剧本有记录救火事迹的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作参考,更有导演陈国辉向当事消防队员的询问和确认。起火,救火,灭火,牺牲……没有听闻这场事故的孩子今天有机会在银幕上感受,9年前的夏天,这群消防员叔叔到底干了件多么伟大的事。
孩子为手动关闭油罐阀门需要转8000下而震惊时,我告诉他:真实的情况是80000下。是的,3名消防员在8小时里共转32万下,关掉着火油罐全部4个阀门,阻隔一场更大的灾难。他张开小嘴,惊讶得合不上来,很难相信听到的数字。是啊,这确实像天方夜谭。以一个孩子的认知,无论如何都没法相信,消防员叔叔能把阀门不停地转下去,而且是在被大火烘烤的煎熬下。他又不是奥特曼。
我不知道该如何向他解释,从8万转到8千转的“缩水”中,影片满溢的真情——一个孩子都能理解的极限,也许能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消防员的坚韧和付出。这是电影语言的成功,是摄影机镜头对生命的尊重,对真实的凝练。
作为一名成年观众,心头同样有挥之不去的印记。那句黄晓明对杜江说的“这么大的火,都点不着一支烟”,轻描淡写,却钻入我的心里,百转千回,久未消散。这句对白来自导演陈国辉访问一名消防员时的记录,后者说当时想着这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支烟了,结果掏出烟盒发现都被水打湿了,就讲了一句。如此精彩的素材,被《烈火英雄》保留下来,表达出来。观众都明白:这场大火中,消防员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什么。
关于消防员的事迹,屡见媒体报道。有火灾的地方,就有他们的付出。但充满好奇的孩子每天经过街角红漆大门红墙房子,其实并不了解里面的战士承担着怎样的责任,包括我们这些大人。即便如我有在消防中队接受一周训练的经历,除了65和80(消防水带的说法)在肩头的分量,无法感受到正式出警时压在这些年轻战士身上的担子。《最深的水是泪水》的作者鲍尔吉·原野说,有时候灭完火,消防队员一句话都不说,沉默是他们唯一的表达。生命的分量,只有他们才清楚。而《烈火英雄》第一次用胶片掂量出来。不多加也不减少,访问到的故事是什么样子,就把它真实地拍出来。心里有多沉,失去的就有多重。
作家余华说:“我觉得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已经有更多的国产电影,回到这条创作轨道上。这样一部消防类型片的处子秀,并没有打着场面、特效和明星的旗号,而是量体裁衣,剪裁出油罐区争分夺秒的8个小时,尽最大努力向观众描绘,一场更大的灾难是如何被消防员战士阻隔的,他们一度跨过生死的边缘,经历信念的煎熬,有人硬是把自己和战友拽了回来。
过去一直拍爱情片的陈国辉说:可能人长大一点,更想拍真情实感的东西,会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解释了近来国产电影题材纷纷屡有惊喜的缘由。《我不是药神》对生命与秩序的拷问;《过春天》对少年“水客”的曝光及思考;《狗十三》借宠物映射家庭变异与孩子成长的矛盾;《相亲相爱》三代人家族情结的嬗变,以及《老炮儿》为尊严炸裂老命的“六爷”……细化的题材,细分的群体,细碎的情节,细腻的情感,经由摄影机镜头真实地描绘,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而观众的反馈即是最大的助推力,更多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爆米花式大片抢夺排片,越来越多的银幕留给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主角,记录属于中国人的故事。
我最后问孩子:那电影好看么?他回答:好看的。真实即美。艺术即是追求真实。这种真实是呈现,也可以是反思。《烈火英雄》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港口总经理李洪恩“吃掉”关阀门的转动次数,理由是怕知道了没人愿意救火,火场总指挥吴晨光听后怒斥:“你太不了解我们消防员了!”这段令人愤慨却毫不掺假的真实,不值得人深思么?我们进影院观赏这部影片,就是来了解消防员这份职业这种精神的。如果孩子从此对街角的红漆大门红墙房子肃然起敬,幕后的中国电影人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