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台风季里,上海电气风电数据中心就像是中心气象台的“第二现场”。幕墙式显示屏的正中间,显示着人工智能预测的台风最新走势。 “台风两小时后可能会影响的风场,将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所有风机停机、桨叶锁死,防止台风过境时损坏风场,同时使得风机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整套流畅的规范动作,来自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自主研发设计的“新大脑”——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平台“风云”系统。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它能够提供涵盖前期风能资源评估、风电机组选址、整体方案设计、生产物流管理、运维监控、后评估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服务。
据介绍,风云系统共涵盖“观、汇、智、象、流”五大平台体系。其中,“风云·智”是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海量的运行数据分析,通过机器学习,实现控制策略动态调整,使风机、风场运行更具智能; “风云·象”则结合了高性能计算及人工智能模型,引入快速气象预测技术、洋流分析技术,融入运维、监控等各个领域,该体系包括发电功率预测、洋流预测、台风预警等与风电运行密切相关的模块,实现精准预测和快速运维。
上海电气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艳以风电机组选址为例细说“风云”:以前风场选址靠经验,现在系统里的AI技术对过去40年历史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智能化筛选出受灾害影响最小的位置,为风场选址、风机排布提供精准支持。此外,该系统还能监测风机的“健康情况”。风电iwind数据中心玻璃幕墙上,全国各地5500多台风机各有不同的“健康色”,代表“千里之外”的大风车不同的“身体状况”。每一台大风车的健康分值一旦低于70分,就会触发自我维修预警,并预测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和时间,“倒逼”工作人员及早“来修我”。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