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特别派来了3位名师评委:宋小川、周婧、姜贺。相比其他城市的考点,上海的青少年考生尤其多,15岁以下的孩子占了八成以上,京剧“娃娃军”在舞台上一会儿变身李铁梅演一出《红灯记》,一会儿又装扮成杨子荣唱一段《智取威虎山》。
京剧正火热
京剧考级分9级,每3级分一档,初级要求能唱,中级要讲究吐字、唱腔、音准的把握,高级就要求靠近专业演员的水准了。
为上海的考生做评委并不是件轻松的活,其他城市的考点通常只有一百多人,今年第一次设考点的上海人数就翻倍,让评委宋小川十分惊讶,这是他第一次碰到考生人数如此多的情况。在北京,京剧考级已经实施了4年,最初是北京市教委推广京剧进校园,配套的京剧考级应运而生,然后渐次在国内各大城市开花。大家的初衷倒不是为了特长生的加分政策,而是因为多学了一门艺术,需要一个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价值。
曾经有一次,宋小川在考场里看到一个2岁的考生,太小了还不会唱,家长都不让他上台,小朋友一定要上台表演一个下腰。逗乐评委之余,也让大家倍感激动。上海京剧院多年的戏曲普及推广活动,为这次京剧考级输送了一大半的考生。待到几年后,上海的考生从初级到高级百花齐放,想必考级这件事会推动更多人爱上京剧。
赵玥
少儿 圆一个戏梦
9岁的朱文漪(见左图)一上台,从扮相、台步到演唱,都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选的是《穆桂英挂帅》,因为考场时间有限,朱文漪在家翻来覆去把所有会的都演了一遍,最后由京剧老师定夺,选了《捧印》一折。评委宋小川感慨,这真是个考戏曲学校的好苗子,朱文漪人小志气大,马上回道:“这也是我的远大理想。”
朱文漪的父母都全力支持她学京剧,上学期,父母轮流从闵行区接她到徐汇区的天钥桥路上海京剧院“京剧跟我学”的少儿班上课,掐着时间写作业、吃晚饭、上课,等晚上回到家已经22时。朱文漪的妈妈陈雁斌这次一起陪同来考级,她看到最小的比朱文漪开始学戏时(6岁)还小,年纪大的都是爷爷奶奶辈了。
对于家长们来说,京剧有了考级是一件好事。大家不是为了让孩子靠这个特长升学,而是为京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认同而感到高兴。陈雁斌感慨道:“学京剧的孩子终于不再小众了,希望更多喜欢京剧的家庭一起加入,让这个圈子越来越大。”
成人 寻专业认可
5月,依弘剧场(第一届京剧社会艺术考级上海考点)发布考级通知,立马吸引了上海和周边地区的票友来报名。今年47岁的邢山水是安徽湖阳农民京剧团团长,从他自己到团里的演员都是京剧爱好者,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每周大家都会给村民们表演。本来邢山水在离家更近的南京考区报了名,听说上海今年新开考区,二话不说就来了上海,看重的就是城市的京剧氛围和名家点评。他说:“平时我们就是票友相互学习,不来考一下、听一下老师点评,不知道自己水平究竟怎么样。”
考级现场,宋小川听他一亮嗓子,就知道有点真材实料,宋小川问道:“你是跟唱片学的吧?”这一问,果然。从小在黄梅戏乡长大,邢山水前几年才开始学京剧,爱上了程派。农村里找不到老师教,他就一边开车一边听唱片跟着学,考级的这出《锁麟囊》就是他在车上学会的。宋小川提醒,跟老师学和跟唱片学,行内人一听就能听出来,邢山水的声音特别像程派,但京剧的发音咬字特别讲究,需要得到名师指点。
另一位“60后”考生张茗,自小受父亲熏陶喜欢上了京剧,去年参加上海京剧院的“京剧跟我学”老旦培训班,学了几个月,受益匪浅。她用一段《四郎探母》里的“一见娇儿泪满腮”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评委对她说:“这位大姐唱得很好啊,气息稳定,非常放松,唱了有几十年了吧?!”张茗很感动:“尽管知道老师那是以鼓励为主,但足以让我心花怒放,原来我还行啊!”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