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记者获得了篮球世界杯上海赛区小组赛开始前美国男篮最后一次公开训练和采访的机会,是现场记者中唯一一家中国纸质媒体,也是唯一一家上海本地媒体。
位于浦东的一所国际学校,是美国男篮的临时训练馆;而浦东丽思卡尔顿,是美国男篮的“幸运”酒店。尽管国际篮联早就给各队制定了有序的官方场地训练计划,并推荐了官方酒店,但美国男篮依然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
官方场地里的训练时间有限,而在自己的场地里,美国男篮昨天训练了足足2个半小时。记者们提前一小时就等候在了训练馆外面,还有不少闻讯而来的学生球迷,举着标语等待球员出来签名。此情此景,和他们在NBA时的训练模式,毫无二致。
这是美国男篮新闻官米勒第二次来上海,一见到本报记者,他热情地介绍自己的过往经历。知道为什么选择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吗?“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我们从上海踏上通往奥运冠军之路。在上海备战期间,我们就住在那家酒店。”
战术训练结束后,全队分成不同小组在各个角落进行投篮训练(见右上图 记者 李铭珅 摄),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朝气,有说有笑,气氛轻松。当投篮训练和场边采访全部结束后,波波维奇召集全队聚到场中央,大家围绕着他举起手臂、握紧拳头,高喊一声“加油”。
没有超级巨星的美国男篮,波波维奇是否会“无米下炊”?直接而尖锐的问题,一个个向他抛来,但波波维奇镇定自若。“这支美国男篮的特色是团队篮球,我们已经有了化学反应,这是一个好趋势。”这分明就是NBA总冠军马刺队的特色。
波波维奇举了个例子,“48分钟的NBA比赛,我非常确定该如何安排队员的上场时间,但是到了世界杯(40分钟的比赛)你要做出不同的决策,不是每个人都有上场机会。球员们对此都很理解,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取胜。他们知道,每场比赛最关键的不是个人得分,他们在这个团队里扮演的角色同NBA不一样。”
仔细查看球队的阵容,美国男篮这次要刮“青春风暴”。三名联合队长肯巴·沃克、多诺万·米切尔和斯玛特,都是这几年在NBA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尽管他们欠缺为国征战的经验,但他们的冲劲和对冠军的渴望,正是波波维奇所需要的。“我认为这批年轻人很有天赋,他们会为了冠军无所畏惧地接受挑战。”
原本,波波维奇对中国白酒颇有兴趣,但是来上海后,还没有机会品尝。“有很多事我很想做,但我没法做,因为我需要全神贯注在比赛上。有时间的话,我会到街上去走走,感受一下上海的社区,他们说不同的语言,虽然这让我觉得自己是个‘白痴’,但我愿意走到哪里看到哪里,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