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数字经济新空间
陕西千阳千亩的苹果树盛开花期仅一周,利用无人机航拍精确获得苹果花数目,通过5G可实时回传。基于大数据分析,为农场提供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害预警等服务。
中国移动与华为合作帮助海南总医院医生,通过5G网络远程操控电子机械臂,对在北京的帕金森病患者成功完成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手术耗时3小时。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在论坛上举的两个实例。“5G构建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智能连接通道。”他认为,5G是通信与计算深度融合的网络,大数据与AI技术对提升5G的无线与网络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5G网络的虚拟化和智能化。
工业、医疗、物流、教育、交通、汽车、农业、养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为,5G在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应用,将创造数字经济的新价值体系,催生更多新需求,孕育新产品和新服务,创建新业态和新模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预计在2020-2025年,5G将拉动中国数字经济增长15.2万亿元。
为“中国制造”带来新动能
“5G和AI就像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的孪生引擎,5G带来无限连接,AI带来无限智慧,物联网+AI带来无限可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邓泰华认为,5G+AI将为“中国制造”带来新动能。
以质量检测环节为例,引入5G网络可以通过上行的高清视频回传对检测对象做视频监控;可以在生产线移动状态下实现自动质检,降低漏检率,同时提升效率。
邬贺铨提出,据统计,中国每天在产线上进行目视检查的工人超过350万,但人工检测准确度不高。5G为云连接提供宽带和快速通道,工业高清视频经过5G和边缘计算与中心云相连,结合AI能力,与预存的视频图像比对和分析,目前基于AI的机器视觉识别能力已经超过人类。
在上海,中国商飞5G+工业互联网园区,“5G+AI”可实现机翼复合材料铺设质量实时检测、飞机蒙皮铆钉安装质量检测,“5G+AR”头盔支撑飞机分段组装的内部电缆精准连接;宝武集团则与联通合作,计划将5G用在钢铁产线远程集中操控、框架车无人驾驶、危化品物流监管、设备在线监测、远程技术服务等。
“数字人”让服务有形有情
“全球5G已经进入规模商用的快车道,中国5G建设规模已达世界第一。5G联接万物,是AI实现万物智能的基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邓泰华认为,高速率大容量、超大连接数、高可靠低延时是5G的三大“硬”能力,AI则是5G的第四维能力,它可以实现5G柔性自治、实时调度,还将大幅简化5G站点的开通流程。
“到2025年,全球会有超过1000亿物的连接,400亿个人智能终端,11亿5G终端,接入2亿车辆,数据流量会超过180ZB。这么海量的连接和数据,只有通过5G管道才能实时上到云端用于AI的学习和训练,反过来把AI运算结果通过无处不在的5G网络能够作用到千百行业。”邓泰华说。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执行董事潘卫东在论坛中提到了一个“数字人”概念。“我们正在基于人机交互模式打造第一位浦发银行的数字虚拟员工001号。5G+AI等新技术为金融服务提供了肢体、感官、神经和大脑,构造了一个数字世界的人,让金融服务变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数字人’可以7×24小时地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不仅专业,而且非常善解人意。”潘卫东说,目前“数字人”正在接受全方位训练,通过5G网络能够将其融入个人、家庭组织的不同场景。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