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轼逆境“三适”
卢润祥
  卢润祥  

  北宋元丰二年(1079),神宗在位,时苏轼44岁,这时,朝廷中有多人弹劾他的诗里有对皇帝推行变法的讥讽语,甚至说罪该斩首!帝以其“谤讪朝廷”颁旨逮捕在湖州任太守的他到京,关押到御史台监狱,这里有许多柏树,是乌鸦喜栖息处,故史称“乌台诗案”。

  当时苏轼面临处死可能,还是已经赋闲的王安石上书为他说情,特别是太后曹氏也为之辩解,这使苏轼得以解脱,调去黄州(今湖北黄冈县)监住,后任团练副使。不久,神宗驾崩,宋哲宗接位,起用他任“翰林学士”,但却因反对全盘废除新法,又贬惠州、海南等地。其曲折的官场遭际,正由于他耿直、坦率,胸无城府,所以时常触礁,处处波折而常处流放之中。

  诗人在流放的逆境中充满乐观的情绪,以不安定求安定,寻找平常生活里的简单的快乐。这正如他的名字“轼”(古人车前横木)追求的只是普通、默默无闻和简单实用。他的《谪居三适》诗以晨起理发洗头,中午小睡,晚上濯足为“三适”,在谪居中,以一片光明心安然于非梦非觉的境界中,对窘困失落的贬官生活泰然自若。他反感不劳而获,《籴米》一诗说:“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认为只有自食其力,才能无愧于心。

  作于惠州的《撷菜》虽衣食不周,却能不以为意,并自种蔬菜,其诗“题记”说:“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虽肉不能及也。”可见他有安于清贫、热爱平凡生活、以苦为乐的精神。

  苏轼在谪居海南时,还曾创制一种青菜汤,因其味佳人称“东坡汤”(苏轼号东坡)。诗人还自述种植稻谷之事(见林语堂《苏东坡传》引文)。苏轼流放处地处偏远,大多很闭塞落后,没有开化,故有溺婴烹食之蛮俗,对此,他发动地方士绅以“救儿会”名义向富人募捐钱粮款物等捐给贫困村孕妇育儿之用,使变卖婴儿之风得以改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第A04版: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第A05版:综合·国际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8版: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 特别报道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希腊
   第A24版:西班牙/新民海外
杨石郎“转师”记
让人喜忧参半的黄浦路
你在,就好了
披着薄雾的景 (纸本彩墨)
“我的名字叫国庆”征文
苏轼逆境“三适”
“永久”标识标牌演变史
扫一扫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4苏轼逆境“三适” 2019-09-01 2 2019年09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