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200多米长的小马路西邻南北高架,东靠人民广场,最为人熟悉的标签是“花鸟鱼虫”。江阴路花鸟市场是改革开放后沪上第一个专业花鸟市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天的人流量可达10万。如今,小市场里的烟火气已散去,但那黄金岁月依旧留在人们心中。
1996年,下岗的王培源成了这里的个体户。“一开始的虫具哪有红木的、竹子的、骨头的,最早就一种,有机玻璃的。后来我们自己研制了各种样式,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来拿货了。”
盛夏,沿着江阴路一直走,会听到阵阵蝈蝈鸣叫,这种在大城市里已甚少听到的声音,就是江阴路的标志。
“姚慕双以前很喜欢油葫芦(蟋蟀品种),每次过来就说‘小王啊,两个油葫芦,再弄个蝈蝈’。”因为小小虫儿,王培源结识了不少朋友,“玩虫尽管是北方习俗,但海派文化就是包容,上海人里爱虫的不少。”
“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这里可是外国游客必到的一个景点,走在江阴路上,后面的人会推着你走。”张丽敏看着金鱼游来游去,若有所思。
花鸟鱼虫,是城市中人与自然之间一点可贵的联系。采访中,江阴路的这些小店老板建议:能不能每年搞几次展览会或文化周,允许店家设摊叫卖。
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