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成主旋律
汇报演出中,上昆技术指导赵磊化身总教练在台上还原着练功房的细节:走圆场时注意眼神!前桥翻得快一点!再快一点!旋子这一组30个,下一组40个!一组一组地加码,让现场观众情不自禁一起数了起来。在平均每天5、6个小时的训练中,每位演员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基本功练习。一次1000个打飞脚、正圈5分钟反圈5分钟圆场、100个以上虎跳前扑、10遍打把子、200个翻身、200个踢腿等,都是家常便饭。密集的训练让演员经受了体能上的巨大考验,也让他们长功不少。
在此前永嘉县岩头镇的赈灾演出中,露天戏台遇上飙高的气温,演员们刚一上台就已经浑身湿透。在《钟馗嫁妹》(见右下图)中饰演钟馗的上昆花脸演员阚鑫,官衣内穿着三斤多重的胖袄,没上台已经捂出一身汗,连续30多分钟的唱念做打翻,更是让他从前襟湿到后背。《扈家庄》片段中,浙昆今年刚入团的年轻文丑演员郑邵宇临时救场,顶替无法上场的演员演绎王英一角,短短3天,他从文丑变身武丑,完成了高难度的矮子功。
归零心态从头练
“五梅花”展示把子功的环节,一张熟悉的面孔引起了观众惊呼:这不是黎安吗!哪怕已经是梅花奖、白玉兰奖双料得主,舞台上的黎安好似初入梨园的新人,提枪与4名提双刀的小生演员你来我往(见右上图)。黎安认为,昆曲演员虽然有行当之分,但一个好的演员必须文武兼备,这次集训让他的从艺道路又拓宽了一些。后台,他和浙昆小生演员曾杰商量着,明年夏季集训,两人要带着团里的小生演员练基本功,一起为观众表演毯子功、翻跟头和窜九毛。
文武双管齐下成了这次集训的亮点,文戏演员要学马趟子,武戏演员也要练吊嗓子。上昆优秀闺门旦演员罗晨雪首次耍起小快枪、舞起长绸,在练功的同时也为11月首次演出《白蛇传》打下身训基础。因为出访没能学到《雅观楼》和《群英会》中的剑舞,黎安拜托戏校老师王凯再给他开开小灶,课余时间,会有小演员们请黎安帮忙拍曲,也有人旁观罗晨雪化妆、学习技巧,三地青年演员们和乐融融,昆曲大家庭的温馨溢满心间。
上昆模式再深化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戏曲界的交流演出已是常态。近年来,昆曲人在演出中合作不断,《十五贯》《牡丹亭》等大戏皆以多地联动阵容为观众带来惊喜。上昆团长谷好好介绍,去年团里完成演出场次289场,演出收入1068万元,分别是6年前的260%和560%。《临川四梦》、全本《长生殿》和上昆四十周年巡演足迹踏遍欧美亚三大洲和国内25个城市,创下诸多巡演城市的戏曲商业演出票房纪录,把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上昆这几年的尝试不仅为全国昆曲界所瞩目,也受到其他戏曲院团的关注,一些外地昆剧团和上海本地戏曲院团早早预约明年一起加入联动体系。在昆曲迎来市场盛夏的当下,昆曲人越发意识到一枝独秀不算好,满园春色更可期。此次三地联动集训把合作从台上延伸至了幕后,把合作深化为剧目创作、内部管理、青年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交流探讨,共同探索昆曲传承发展的百年大计。
记者 赵玥
(本报杭州今日电)